白云区第三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第三产业白云区财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要不断提升白云区财税实力和经济实力,必须继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本文以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如何加快白云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发展现状与结构特点

(一)地区分布特点:第三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有八成分布在街道,城区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白云区共有第三产业单位8944个,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6.9万户。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35.5万人。其中,法人单位7841个,法人单位从业人数17万人。

分布在城区14条行政街的第三产业法人单位6262个,占79.8%;分布在农村4个镇的有1584个,占20.2%。法人单位数居前的依次是三元里街、景泰街、棠景街、石井街和黄石街,个体户数居前的依次是石井街、三元里街、新市街、松洲街、黄石街。在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中(含个体),分布在城区的有29.7万人,占83.9%;农村有5.7万人,占16.1%。表1:   按街镇分组第三产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数 法人单位(个)比重(%)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比重(%)合计7846100169997100三元里110614.14087124.0松洲4015.164183.8景泰103913.21956511.5同德3284.245292.7黄石5557.11757910.3棠景6608.489975.3新市3975.1104556.2同和2593.364143.8京溪2693.4106266.3永平2292.947792.8嘉禾1582.036402.1均禾1922.423411.4石井5917.594865.6金沙781.015490.9街道小计626279.814724986.6人和2853.631021.8太和5056.476464.5钟落潭3204.157513.4江高4746.062493.7镇小计158420.22274813.4

表1:   按街镇分组第三产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数

整体来看,白云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主要是三元里街、景泰街、新市街、棠景街、石井街、松洲街、黄石街、京溪街。这8条街共占全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63.9%,占个体户数52.9%,占全部从业人数65.1%,是白云区第三产业分布的重点区域

(二)行业分布特点:第三产业单位分布门类广泛,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体系。

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以批发零售业数量居多。白云区第三产业活动单位分布在14个行业门类,比重较高的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37.6%、房地产业占1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7.6%、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占7.2%、教育占6.8%、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占6.6%。个体经营户绝大部分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数的比重高达70%。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务占13%,住宿餐饮业占9.9%,3个行业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数的92.9%。

单位个体户户数比重%户数比重%合计8944 69257 1、交通运输仓储邮电5876.617272.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211.4  3、批发和零售336337.64851170.04、住宿餐饮业2082.368869.95、金融业1782  6、房地产业146316.41300.2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97.615772.38、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981.1  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123.5898213.010、教育6086.81450.2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213.66811.012、文化体育娱乐业1051.26180.9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2612.9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407.2

户数

比重%

户数

比重%

合计

1、交通运输仓储邮电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

4、住宿餐饮业

5、金融业

6、房地产业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教育

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批零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等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13万人,占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36.7%,高居各行业之首。  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4.8万人,占13.1%,居第二位;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从业人数3.7万人,占10.1%,居第三位。此外,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还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房地产业,分别占全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9.3%、9.2%和5.9%。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2004年,白云区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32.1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46.9%,高居各行业之首。此外,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43.2亿元,占15.3%;房地产业增加值32.2亿元,占11.4%。200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38.6亿元,增长15%(可比价格计算),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67.6%,比第二产业贡献率高出37.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39.2%,批发和零售业12.3%,房地产业8.8%,其余各行业为7.3%。

(三)单位类型特点:企业法人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

企业法人在各类法人单位中占主导。全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7846个。其中:企业法人5586个,占71.2%;机关事业法人713个占9.1%;社团法人58个,占0.7%;其他法人单位1489个,占19%。从各类法人单位的年末从业人数看, 企业106347人, 占全部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62.6%,机关事业单位47193人,占27.8%,社会团体334人占0.2%,其他法人单位16123人,占9.5%。从资产规模来看,企业资产1053亿元,占83.2%,机关事业151.6亿元,占12%,社团2.6亿元,占0.2%,其他法人59.1亿元,占4.7%。企业法人在劳动力和资金使用上均各类法人单位居首位,所占份额较大,且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经营繁荣活跃,表明我区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

表3: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按机构类型分组的主要指标机构类型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人)资产总计负债合计(亿元)(亿元)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合计78461001699971001266100684.31001、企业558671.210634762.6105383.2665.697.32、机关事业单位7139.14719327.8151.612.02.30.33、社会团体580.73340.22.60.200.04、其他法人148919.0161239.559.14.716.42.4

表3: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按机构类型分组的主要指标

机构类型

负债合计

(亿元)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合计

7846

100

169997

100

1266

100

684.3

100

1、企业

5586

71.2

106347

62.6

1053

83.2

665.6

97.3

2、机关事业单位

713

9.1

47193

27.8

151.6

12.0

2.3

0.3

3、社会团体

58

0.7

334

0.2

2.6

0.2

0

0.0

4、其他法人

1489

19.0

16123

9.5

59.1

4.7

16.4

2.4

从白云区第三产业的企业发展情况看,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中央、省、市属企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2004年,白云区辖区内有中央属企业34户、省属企业93户,市属企业292户,共419户。尽管仅占全区企业数量的7.5%,但拥有经营资产794.7亿元,占全区企业资产总额的74.5%。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331.7亿元,占企业营业收入份额的62.9%。数量小,规模大的特征明显。表4: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按隶属关系分组隶属关系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营业收入(亿元)资产总计(亿元)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绝对数比例合计5586100106347100527.21001067.1100中央340.61410413.3193.836.8462.443.3省931.7100219.492.517.6216.520.3市2925.21263211.945.48.6115.810.9区、县2354.235303.310.82.122.12.1街道851.511051.04.10.812.61.2镇520.94740.51.00.26.50.6居委会210.419011.81.10.22.70.3村委会1823.323212.22.80.510.71.0其他459282.26025956.7175.733.3217.820.4

表4: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按隶属关系分组

隶属关系

营业收入(亿元)

合计

5586

100

106347

100

527.2

100

1067.1

100

中央

34

0.6

14104

13.3

193.8

36.8

462.4

43.3

93

1.7

10021

9.4

92.5

17.6

216.5

20.3

292

5.2

12632

11.9

45.4

8.6

115.8

10.9

区、县

235

4.2

3530

3.3

10.8

2.1

22.1

2.1

街道

85

1.5

1105

1.0

4.1

0.8

12.6

1.2

52

0.9

474

0.5

1.0

0.2

6.5

0.6

居委会

21

0.4

1901

1.8

1.1

0.2

2.7

0.3

村委会

182

3.3

2321

2.2

2.8

0.5

10.7

1.0

其他

4592

82.2

60259

56.7

175.7

33.3

217.8

20.4

二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白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2004年已发展到4410户,占全部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79%,占营业收入的份额为40.8%,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71848人,占57.3%,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规模较大。尽管外商投资企业仅有31家,但实收资本68.7亿元,营业收入20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9.6%。外商投资企业平均资本规模2.22亿元,户均收入规模6.73亿元,其规模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表5: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指标经济类型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人)营业收入(亿元)实收资本(亿元)合计5586100125340100527.2100222100国有经济2484.41297410.470.713.462.428.1集体经济86015.41418311.322.64.318.58.3民营经济4410797184857.3215.240.865.229.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70.742033.410.11.97.23.2外商投资企业310.62213217.7208.639.668.731

表5: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指标

经济类型

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人)

营业收入

(亿元)

实收资本

(亿元)

合计

5586

100

125340

100

527.2

100

222

100

国有经济

248

4.4

12974

10.4

70.7

13.4

62.4

28.1

集体经济

860

15.4

14183

11.3

22.6

4.3

18.5

8.3

民营经济

4410

79

71848

57.3

215.2

40.8

65.2

29.4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7

0.7

4203

3.4

10.1

1.9

7.2

3.2

外商投资企业

31

0.6

22132

17.7

208.6

39.6

68.7

31

二、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1、第三产业单位数量最多,吸纳劳动力人数正在赶超第二产业。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白云区共有第三产业单位8944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的68%;其中法人单位7846个,占全区法人单位的65.44%。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69257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93.9%。全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354967人(接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355616),占全区从业人数44.3%。其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人169997人,占47.9%;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184970人,占52.1%。

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2005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亿元,比2004年增长1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区GDP的比重为64.2%,比2004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5%,拉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主要动力。从“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与2000比较,第一产业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比2000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轨迹表明,第三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调整更凸现白云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地位。按新行政区域口径,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的GDP为44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6:32.3:63.1(行政区域调整前白云区三次产业的比例6.0:39.8:54.2),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行政区域调整前提高了8.9个百分点。按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区口径计算,白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例为11.1%,居越秀区(30.1%)、天河区(24%)排第三,比荔湾区(排第四)多3.7个百分点,比海珠区(排第五)多4.2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比较,白云区第三产业占全市的份额比第二产业(占全市的8.1%,排第六位)要多3个百分。2005年,白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38.6亿元,占全市比例为11.4%,上升了0.3个百分点,在广州市各区中继续保持第三的位置。

上述资料表明,白云区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升级出现了的新特征:即地区产值和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已从过去由第一产业分别向二、三产业转移变为从一、二产业集中向第三产业转移,标志着白云区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以第三产业为结构重心的新阶段。广州市行政区划和城市产业功能的空间布局调整,更凸现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白云区需要实现从昔日“城郊工业主导型”经济向“城市第三产业主导型经济”转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流通部门

2004年,白云区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的单位户数占全部第三产业的78.5%,从业人数占61.2%,增加值占66%。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单位数占17.2%,从业人数占20.2%,增加值占18.6%;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单位数占3.5%,从业人数占15.3%,增加值占11.9%;第四个层次的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单位数占0.8%,从业人数占3.3%,增加值3.5%。这组数据表明,我区第三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和产值都高度集中在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表6:        白云区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分析户数#单位数#个体户数比重%全部从业人数比重增加值(亿元)比重%%合计78201894469257100354966100281.9100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6140342795712478.521735061.2186.166.0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1341927301068917.27181220.252.318.6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2739129514443.55421015.333.511.9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64064000.8115943.3103.5

表6:        白云区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分析

户数

#单位数

#个体户数

比重%

全部从业人数

比重

增加值(亿元)

比重

合计

100

354966

100

100

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

78.5

217350

61.2

66.0

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17.2

71812

20.2

18.6

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3.5

54210

15.3

11.9

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0.8

11594

3.3

3.5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有两个明显的趋势。其一,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流通部门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其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2005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38.6亿元,其中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增加值233.8亿元,占69.05%,比2004年上升了3.05个百分点,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呈现明显的增强态势。这说明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内部升级尚在孕育之中。

2、产业结构偏离度大,整体效益低。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某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偏离度是反映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的偏离度越高,结构越不对称,产业结构的效益就越低。偏离度越小,表明各产业发展较均衡,产业结构效益就越高。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产业产值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比重之比,比重越高,表示这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和协调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1。

白云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37.83到24.88之间,偏离度绝对值之和高达85.11,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3到4.61之间,由此可见白云区第三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行业结构也不协调,总体效益较低。相对来讲,交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效益较高,而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效益较低。值得注意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行业的效益亦较低。这表明白云区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上面临着区域竞争的劣势。

表7:白云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0.001.00 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7.834.61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430.30 H.批发和零售业24.880.32 I.住宿和餐饮业6.150.54 J.金融业0.300.23 K.房地产业-2.971.51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81.34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041.03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510.58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190.33 P.教育3.610.61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011.00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480.53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531.16

表7:白云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

0.00

1.00

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7.83

4.61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43

0.30

H.批发和零售业

24.88

0.32

I.住宿和餐饮业

6.15

0.54

J.金融业

0.30

0.23

K.房地产业

-2.97

1.51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8

1.34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04

1.03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51

0.58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19

0.33

P.教育

3.61

0.61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01

1.00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48

0.53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53

1.16

3、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小、散、乱现象突出。

“十五”时期,白云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白云区成为广州老城区人口转移、商业扩散主要区域之一。在快速城市化背景的影响下,居住人口迅猛增长,各种要素的集聚加快,在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下,第三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比,产业发展规划明显滞后,产业区域布局、功能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小、散、乱的现象突出:

一是从单位区域分布来看,围绕广州市中心城区由南往北层圈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片区发展格局尚未成型。二是从产业功能结构看,产业功能结构雷同。例如在商贸流通业,白云区为广州中心城区提供商品供应服务的功能突出,但为本辖区居民生活消费服务的功能较弱。白云区作为广州市的人口大区,由于区域性大型消费中心缺失,多年来,区内居民只能无奈地忍受交通堵塞和挤迫的涌向中心城区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华广场、天河城消费购物。据分析,白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商品类别结构与城市居民住户调查中居民消费结构的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区内居民消费“外流”的现象较严重。三是从发展方式来看,在以各类商品市场为支撑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单纯注重交易平台和交易功能的建设,忽略了功能配套的建设和企业实体引进,造成“进场交易多,入户企业少”,制约了楼宇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税源“不经济”。四是部分产业发展小、散、乱的现象突出。一方面是产业内部网络布局、技术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内部经济实体之间应具有的布局效益和网络效益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是无证经营、乱摆乱卖和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对合法经营主体形成市场“挤出效应”,影响行业的整体效益(在批发业、零售业就较突出),导致了行业发展的税源“不经济”。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之一,经济发展已基本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较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质量要求明显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服务需求和生产者的生产服务需求坚挺,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空间。

随着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构建“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的序幕已经拉开,白云区大部分区域处广州服务业发展的“中圈层”,拥有着“四极带动”之一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发展第三产业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中心镇建设的正在稳步推进,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区委十届一次全会提出的不断增强全区财政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把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减少经济增长中资源能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首要途径。为此,应坚持以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整体经济产业升级规律,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基础,统筹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明确白云区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确立“放眼世界、立足珠三角,依托广州整体工业发展基础和基础服务发展优势,以发展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为重点,推进现代新技术、新管理方法应用为手段,打造白云现代服务经济”的第三产业发展目标。

(一)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三产功能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第三产业经济可以讲是城市经济,白云区华南快速干线以南的区域已纳入广州市城区范围,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是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要从根本上改变白云区第三产业布局不合理,小、散、乱的现象突出的发展局面。首先是要围绕着创建“两个适宜”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坚持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和管理等中观经济因素,加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及其空间结构规划。其次是加快实施第三产业的功能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战略调整:一是实现产业功能从为中心城区商品供应服务的单一功能向为生产和市场服务、居民消费服务两大服务功能并重的转变;二是实施城区产业转移战略,实施退二进三,并逐步将为中心城区商品供应服务产业功能(尤其是占地多、影响城市环境和交通的项目)转移到四个中心镇承担;三是按片区发展思路,把城区商业由条状发展转向块状发展,着手现代化商圈的建设,增强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功能和居民消费集聚功能,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

(二)实施“腾笼换鸟”战术,推进城区“退二进三”产业升级战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区城区范围内出租厂房面积达91.5万平方米,出租其他业务用房(指住宅、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厂房以外的其他经营用房屋)104.1万平方米。要加快我区第三产业发展,就必须消除固守“既得利益”和热衷“街边经济”的思想阻碍,实施“腾笼换鸟”战术,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推进“退二进三”产业升级战略。为此,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应把引导、帮助、扶持原村、社集体(公司)对原有物业进行二次招商作为工作切入点,运用物业转换、股份转让、投资嫁接等手段,加快原有物业的改建、扩建和整合。通过引入培训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帮助村社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增加集体收入,让村社集体共享产业升级的成果,实现促进产业升级和村社集体增收的“双赢”。

(三)确立“跳出白云区发展白云”的产业发展观,加快主导产业培育,促进第三产业内部升级。

广州是华南中心城市和珠三角的交通枢纽。从广州市区域经济布局看,白云区既不是广州工业集聚的重点区域,也不是广州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在发展基础服务、金融、公共服务、公益性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方面毫无竞争优势。但白云区作为广州新城,是中心城区的基础服务和高端服务网络延伸和覆盖的核心区域,也是广州城市人口和现代商贸的集聚区。不仅拥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有白云国际机场、华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都坐落在区内,又是广州联结珠三角的主要公路枢纽区域之一。

所谓“跳出白云区发展白云”的产业发展观,就是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要摒弃“依靠自身发展二产,促三产业”,及第三产业内部升级“渐进式发展”的狭隘思路,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从主动地参与区域分工与协作出发,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做好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支柱行业培育,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的现实,扶优扶强,加快新兴服务项目引进和新技术、新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实现整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的“跨跃式”发展。

1、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突出空港经济区特色,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批发、商务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业。所谓产业资源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一种产业资源的现实存在状态。白云区作为广州的新城区,是我国三大枢纽机场机构总部所在地,又是广州对外交往主要窗口,在航空运输业占据着规模经营的“自然垄断”地位,是其他区域所不可比拟的产业资源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空港、铁路货站、公路主枢纽货运站系统和货运通道网络、配送道路网络体系的组成现代化物流运输平台作用,突出空港经济区特色,增强大商贸、大流通的集聚功能,重点培育、扶持现代物流、批发、商务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要充分利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龙头带动作用,以企业引进为目标,以建设以黄金围、白云货运站为依托的区域干线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引导、鼓励、协助现有物流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改进技术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提升物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集成功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利用现有物流企业资源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现代物流龙头和骨干企业,形成跨国物流企业、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多元化并存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业。

在批发业方面,应以中心镇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心镇批发市场园区建设,逐步将为中心城区商品供应服务产业向中心镇转移,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以引进企业实体为目标,以增强功能配套建设为手段,加快城区各类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着力打造区域性采购中心和分销中心。

在商务服务业方面,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近普遍实行的“商业开发商”制度(即商业设施建设由具有商业开发能力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接),适度发展商业楼宇,借助中心城区基础服务和高端服务功能优势,打造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节点,大力发展商业楼宇经济。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依托核心,以发展现代会议、会展、商务服务业为龙头,打造现代服务企业聚集区

2、发挥自然资源的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区特色,大力发展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商品零售为主导,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住宿一体化的个人消费服务产业。白云区座拥广州“北肺”白云山、天然氧吧“帽峰山”,有秀丽的流溪河,又有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以讲是依山蓄水,自然风景秀丽,拥有良好绿色生态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随着广州及周边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亦明显提高,居民个人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个人消费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打造广州“北优”现代“两个适宜”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有序地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以推进白云新城开发建设契机,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设施,建设成为广州市一个集购物、娱乐、餐饮、交际、游憩等多种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完善区域性居民个人消费中心,使之成为白云区现代网络商业集聚区和广大市民享受现代休闲商业的体验区,促进居民消费聚集,带动零售、餐饮、文化娱乐、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品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效益。发挥陆空交通便捷和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以帽峰山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工程、白云湖工程为建设重点,以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加快现代悠闲娱乐旅游业的发展。

(四)以创建“两个适宜”现代化新城区为契机,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的发展,就必须围绕着创建“两个适宜”现代化新城区目标,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出发,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以消除税源“不经济”现象为目标,继续加大无证经营,乱摆乱卖和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要以打造“平安白云、和谐白云”为抓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手,加大城区尤其是重点发展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着力打造“平安白云、和谐白云”,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以大力推进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为契机,积极争取市政府将村改居、城中村等新增的城市维护工作量纳入城市维护管理,加快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四是充分利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体育馆、白云国际会议等对外大型基础设施为依托,把握空港经济区、商贸集聚区、“北优”绿色生态区的区域特色,推进政府营销战略,着力提升白云区形象与地位,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五是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服务业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推广应用,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执笔:郭继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