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驗出米酵菌酸 方儉:不要再讓米揹黑鍋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卫福部次长王必胜(右二)昨公布在死者血液检体中确定采样到「米酵菌酸」。记者林俊良/摄影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2死,18例食物中毒的患者都吃过粿条或河粉,卫福部昨晚宣布从第1例死者验出「米酵菌酸」毒素,为国内首见。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在脸书发文表示,他查阅网路资料,显示米酵菌酸和米的关系不大,而是和玉米、木耳、椰子的关系比较大。「不要再让米揹了黑锅」。

方俭表示,或许这是台湾第一起被发现、广泛报导的重大食安事件,由于米酵箘酸中毒没有解毒剂,而且毒性重大,中毒者也非常痛苦,许多人人心惶惶。因为名字问题,米又揹上了黑锅。「Bongkrekic Acid英文名字和米没有半点关系」,不知道为何命名中有「米」,而让米蒙受不白之冤。

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方俭表示,从这次可能涉案的粄条的标示来看,成分按比率高低依序是水、玉米淀粉、面粉、小麦淀粉、树薯淀粉、在来米粉、大豆沙拉油等。「所以这粄条的淀粉来源,米其实是最少的」。购物网站仍可看到这家商品,但已停售、未上架,且还有某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表示其安全性。

方俭表示,大众不需对「纯米食」产生恐慌,而是米以外的「主要成分」玉米,特别是玉米淀粉。

他说,台湾大多数的玉米、玉米加工品的来源是美国,过去一直争议的美国饲料用的基改玉米到了台湾成为供台湾人吃的食品,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了。这个产品并未标示「非基改」,所以依成本、价格来看,很可能是基改的。因为台湾进口美国非基改的玉米、黄豆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基改的。

此外,方俭表示,由于玉米或玉米淀粉跨太洋运输到台湾,这些原物料价廉且体积重量庞大,绝大多数是从海运,所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运输,很容易在储运过程中变质,特别是已经研磨成粉的食材。

他说,30多年前,曾因美国玉米到台湾,被检出含黄曲毒素,而被要求销毁,却被公卖局拿去制作米酒,成为当年重大食安新闻,到底有毒的原料,做出无毒的酒,是不是合法,成为一大公案。

如果现在要论嫌疑,按比重,玉米淀粉、面粉的概率是最大的。

方俭表示,在此食安风波尚未澄清前,可以对真正的「米食」可以放心,不要连米饭、甜酒酿、饭团等纯米都受到冤枉,特别是台湾国产的米。希望大家还是要安心食用台湾生产优良的米食,而且是纯米食,「不是打着米,却不是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