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疑「米酵菌酸」惹禍 醫師提4關鍵
宝林茶室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已造成2人死亡。记者林俊良/摄影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病例人数不断增加,包括死亡数及重症个案,这波中毒潮来得又快又急。首例过世男子3月22日与同事到餐厅用餐,之后出现呕吐、腹痛、心悸等症状,23日就医治疗处置,24日凌晨又被送至急诊,病情急转直下,抢救宣告不治。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是哪个食物烹制流程出了问题,仍在调查当中。不过有医生怀疑元凶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这种毒素耐高温,即使加热1个小时,毒性一样不减,对肝肾脏会产生严重影响。
加护病房主治医师陈志金在个人脸书提出中毒疑云,吃了这么久河粉,为什么这次会造成严重死伤?他研读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资料,米酵菌酸是一种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的罕见毒素,致死率为40-100%。
这种罕见的细菌,在印尼、非洲、中国等国家比较常见,过去就曾经发生黑龙江一家12口聚餐,吃了用玉米发酵做成的面食「酸汤子」,陆续严重呕吐腹泻,结果9人不治的惨剧。而这次是不是因为食物进口,在台湾才增加或出现唐菖蒲伯克氏菌,再污染到食物,有待调查。
适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长的温度,是介于摄氏22到33度、酸碱值中性的环境。低温(4度和-18度)会抑制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生长和米酵菌酸的产生,而较高的储存温度(26度和32度)促进了唐菖蒲伯克氏菌的增殖,并增加了米酵菌酸的产生。
陈志金另指出大豆油关键,含4%大豆油的湿米粉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浓度,比不含大豆油的高出5.74倍。另一重点为淀粉比例,米粉、湿米粉的米酵菌酸浓度是100%玉米淀粉样品的2.92倍,根据参考文献,减少食用油的使用,增加食用淀粉的用量,可降低湿米粉和粉丝在制程出现「米酵菌酸」的中毒风险。
陈志金综合出细菌、温度、大豆油、淀粉比例这4大重点,街坊小吃竟然也可能会出现这么可怕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