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变照顾者:成为父母的伙伴 改善关系会成真
以照护来说,如果不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这件事就是辛苦的。(示意图/shutterstock提供)
看着父母生病的过程,许多子女不禁害怕起老化带来的不适与病痛;而挫折沮丧也是在与父母共同生活或进行照护时的心情,像是太晚察觉到父母的病症,或感到分身乏术、照护不周,都会使照护者自怨自艾,独自一人扛着重担。
为减轻照护时的精神负担,《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将多年的照护经验、心路历程完整分享写成《照护年迈父母的勇气》,引领我们从中体悟年迈父母带来的人生意义,例如「活在当下」、「正向看待老化」、「以其他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凭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人生无法倒转,我们终究得在岁月的累积中,找到正向意义。
虽然可以依个人的决心改变自己的生命风格,却无法改变父母的生命风格。
前来寻求咨商的人,当我问到他是否喜欢自己的时候,他们给我的答复几乎毫无例外是「讨厌自己」。我希望无法回答「很喜欢自己」的人,可以想办法喜欢自己。如果是其他工具,不喜欢可以买新的来换掉,但是称为「自己」的这项工具,却非得继续用下去不可。明知如此却无法喜欢自己,将会度过一段煎熬的人生。
大多数人从小就不断被身边的人叮咛提醒:不可以安于现状。因此,无法喜欢现在这个自己的人,会努力为他人改变自己;然而就算是有了改变,这个已经变了的人不再是自己。当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时候,这样的改变毫无意义。
那么,可以继续做自己、又要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同,这种乍看之下不可能的任务,该如何才能达成呢?首先,必须知道为什么自己眼中只看得到弱点、缺失和偏差行为,以至于不喜欢自己。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一样,这都是因为不想与他人有瓜葛,或至少是因为不想积极与他人有互动,便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出可以视为问题的部分。
以照护来说,如果不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这件事就是辛苦的。只要下定决心想打好关系,对于过去在父母身上怎么看都是缺点的部分,将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况下,就只是子女改变对父母的看法,而不是父母有了任何改变。对于照顾父母态度消极的人,会在父母身上发现问题,并认为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没办法照顾他们,或觉得这是苦差事。事实上,不过就是为了要让自己那么想,才在父母身上发掘问题。
当我们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时,实际上父母几乎也可以说是有了改变。当年母亲过世后,我与父亲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因为父亲没有打算自己动手下厨,让我一时兴起开始学做菜。某一天,父亲尝了一口我花上好几个小时做的咖哩饭后,说了一句:「以后别再做了。」
由于当时与父亲的关系不好,我心里完全只想到他的意思应该是「因为不好吃,所以别再做了」。后来与父亲的关系渐渐有了改变,我才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听懂父亲那句话的意思。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所,父亲想说的是:「你还是个学生,不读书不行,所以这种费工夫的菜就别再做了。」虽然我没有实际去查证,但当我察觉到这件事情时已经超过二十年以上,就算问了父亲,他恐怕也想不起来吧。父亲说过那段话的事实尽管没有改变,但自从我有了不同诠释的那一刻起,父亲与我的关系确实有了改变。
(本文摘自《照护年迈父母的勇气》/大好书屋)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一九五六年生于京都府。哲学家。京都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专攻西洋哲学史)。专业领域为希腊哲学、阿德勒心理学。著作有《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二部曲》(共同作者──古贺史健)、《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变老的勇气》等等。
【译者简介】
《照护年迈父母的勇气》/大好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