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慢不比快」的联准会升息新论战

文/梁国

去年下半年,国际清算银行(BIS)与联准会主席叶伦(J. Yellen)对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应如何退场论战,成为鹰派鸽派新一轮对决。属于鹰派代表的BIS及其相关学者专家表示,升息应刻不容缓,因低利率无法解决高负债问题,只会造成负债规模进一步膨胀,为之后的升息招致更大苦果;以叶伦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升息宜步步为营,主要是金融海啸发生以来,生产力成长依旧缓慢,实质均衡利率或已创下历史新低,联邦资金利率并未离长期平均利率太远,实无需急于升息。两派争论相持不下,导致金融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看法莫衷一是,使市场动荡间歇性扩大。

史上最缓慢的升息循环

然而,即使BIS言之凿凿,但其论点尚未被联准会纳入考量。除叶伦上任至今于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的会后声明稿中,依旧强调即便失业率物价回到长期平均水准,一段时间内联邦资金利率仍将低于长期平均之外,每季FOMC会后公布与会官员对未来联邦资金利率预测的点阵图变化,也说明联准会的升息速度将比过去更慢。

像是去年12月,联准会与会官员认为2015、2016及2017年底联邦资金利率预测值位数分别为1.125%、2.5%及3.625%,但今年3月又下调至0.625%、1.875%及3.125%。在目前联邦资金利率为0∼0.25%,且联准会决议未来将采区间方式升息的情况下,假若每次升息都以1码为调整单位,则升息2次后的区间将上移至0.5%∼0.75%,其中位数等于0.625%。也就是说,目前FOMC预期2015年联准会将升息2码,2016、2017年都将升息5码。由于联准会一年举行8次例行会议,这样的预测即暗示联准会升息将比过往升息周期启动后,每次会期至少升息1码的方式还缓慢。

实质均衡利率成论战焦点

有别于去年BIS与叶伦的传统鹰派与鸽派之争,今年中央银行学界掀起的新论战是鸽派与「硬」鸽派对决。鸽派由前联准会主席柏南克(B.Bernanke)领军,他认为当前低利率反映实质均衡利率偏低,且随着金融海啸的余毒逐渐排尽,实质均衡利率也可缓步走高,并带动联邦资金利率走升。

亦即联准会虽然不用急着升息,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缓步升息仍是最可能的选项;与柏南克论点对阵的「硬」鸽派代表,则为前美国财政部长桑默斯(L. Summers)。他指出美国经济已陷入「长期性停滞成长」(secular stagnation),实质均衡利率将长期偏低,使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成效有限,升息更是不可能的事。

柏南克与桑默斯对未来实质均衡利率的看法,之于金融市场有着不同的意涵。假若柏南克的论点是对的,则已因资金行情而明显上涨的风险性资产与债市,很有可能将迎来联准会升息周期的逆风所幸,联准会升息速度料将缓慢,使市场动荡即便加大,应仍可维持秩序;反之,若桑默斯的看法是对的,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都将无法摆脱低利率,致使资金狂潮持续流窜,而目前看似已有泡沫迹象的金融资产价格很有可能是新的常态

借由泰勒法则推估利率

柏南克与桑默斯所争论的实质均衡利率为何?克里夫兰联邦准备银行总裁梅思特(L.Mester)曾如此定义:实质均衡利率是与中期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致的政策利率水准。一般情况下,充分就业是指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上,也就是产出缺口为零,而物价稳定是指通膨率目标通膨率处于相同的水准。此时,该利率水准不会让经济状态与物价偏离潜在产出与目标通膨,且没有扭曲的情况发生。

3月27日,叶伦在旧金山联邦准备银行以「新常态的货币政策」(The New Normal Monetary Policy)为题的演说,便点出当前联准会对联邦资金利率的分析架构。在这场演说中,叶伦使用「实质均衡联邦资金利率」(equilibriumreal federal funds rate)一词多达25次,以解释联准会将如何升息。她表示所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即是指利率回到实质均衡利率的水准,但目前实质均衡联邦资金利率很低,甚至低于零,代表现今的利率水准与均衡利率的差距并不大,联准会升息空间有限。

由此可知,实质均衡利率偏低是制约联准会升息的重要关键,联准会升息必须与实质均衡利率同步发生。至于,当下的利率该如何决定?叶伦以泰勒法则(Taylor rule)为例表示:

R=RR+p+0.5(p-2%)+0.5Y其中,R为「合宜」名目利率水准,RR为实质均衡利率,p表通膨率,Y为产出缺口。而产出缺口可以用奥冈法则(Okun'slaw)来代替,亦即为Y=-2(U-UU)。其中,U为失业率,UU为自然失业率。所以,当通膨率为2%且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联邦资金利率等于实质均衡利率加上通膨率。此公式亦可解释…….

梁国源现职:元大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董事长、国立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经历: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访问学者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5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