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头》:不知道巴布狄伦怎么回头看
▲《别回头》。(图/《别回头》剧照)
文/陈乐融
睽违七年,七十七岁高龄的巴布狄伦(Bob Dylan)将二度访台开唱,也是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来台。2018年台北文学阅影展,趁热推出【焦点影人:巴布狄伦】专题,其中挑到一部导演潘尼贝克贴身记录巴布狄伦1965年在英国巡回演唱的纪录片《别回头》(Don't Look Back),足以傲人。
单从艺术手法看,除了黑白手持摄影的摇晃感,以现代人来看颇具神秘复古气息,其他实在普通;一行人练琴搭车排演受访,剪辑不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件。
但就资料而言,却弥足珍贵,这可是世界级音乐大神早年无遮掩一手史料。二十四岁的巴布狄伦喝酒,一根接一根抽烟(还有大麻?),骂脏话,吵架,甚至差点干架。
也许真的是60年代的自由开放不羁,让巨星本人、巨星经纪人、乃至周遭一并入镜的工作伙伴,人人泰然自若。这是现在任何娱乐名人纪录片不可能达到的「准写实」效果。
除了精彩的现场演出片段,个人认为最好看也最让人坐立不安不断反思的是,巴布狄伦与两位采访者(其中一位还是《时代杂志》记者)的长篇对峙,把记者弄得像困兽般在语言迷宫中不断回旋与试图突围。
一定有人觉得歌手很帅,不断反诘逗弄记者平庸(但需要这么让普通读者理解的)提问框架,但一定也会有人认为歌手太自负自恋自傲,太不体贴小题大作了。
他一直反驳他不是「民谣歌手」,也不愿解释词曲,甚至,他期待的只是他写、他唱,然后人家听。其他都是多余。可这么「素朴的沟通」,只宜发生在成大名后不甩众人,或者发生在当今自媒体,直接靠作品口耳相传无须透过任何中介机构或「资讯守门人」。他们当年可是得到媒体铺天盖地加持,却如此桀骜不驯的以哲学性辩论姿态,为难还是正正经经想采访他的媒体工作者,看了有点刺眼。
不过,这就是我认为名人纪录片(而非宣传片)能贡献的一点血性——就是纪录,然后由人褒贬。
●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游走于作词家、作家、主持人、编剧、文化评论家、品牌及营销顾问、人文心灵讲师等多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