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不回伤神已读不回伤心 被通讯软体绑架的人际关系
▲科技的便利让沟通不是问题,但却让人心产生了距离。(示意图/资料照)
文/谢邦彦
你今天LINE了吗?互联网时代,打电话已经成「古时候」的通讯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即时通讯软体来沟通。从ICQ到MSN、Skpye,演变至现在的LINE,透过这些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软体,可以打字聊天、可以打网路电话及视讯,私密又即时,省钱又方便。
LINE目前的全球用户已达2.2亿人,且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LINE在台湾究竟又有多普及?根据尼尔森媒体2016年调查资料显示:12~65岁的台湾民众,有将近91%、约1,700万人都在用LINE。LINE的高普及率及使用率,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与人沟通的必备工具,更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除了带来便利,LINE还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每天看到绿色的LINE图示右上角所出现的红色数字(未读),总是充满期待与惊喜,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用LINE建立社群。比起打电话容易漏接或受场域限制不便讲电话,LINE让朋友、情侣、家人间沟通零距离。但试想像一个情境:老板用LINE交代工作,你能已读不回吗?(过去电话可以不接);女朋友用LINE问你在哪儿,你能装傻不说吗?
即时通讯的「已读」功能,让受信息方的「距离感」被剥夺、自主空间被抢夺,也使得发信方「太在乎」。当透过LINE传送讯息时,若对方读取,就会显示「已读」,而根据临床观察确实有人非常介意这两个字,每天想着:「他明明收到了怎都不回?」或是「他知道我收到简讯,如果我不回是不是很没礼貌?」等,尤其容易「想太多」者,以女性居多。
于是,便利的通讯却导致不少的困扰,因而国际已有所谓的「LINE症候群」,主要就是指因人际关系焦虑而带来不安与猜疑。此外,日本孩童的网路风险教育研究会也指出,「已读不回」是许多霸凌和纠纷的导火线。
▲即时通讯上的贴图、动画,皆无法像讲电话时的声音、语气能传递「温度」。(图/Pixabay)
LINE除了是民众的沟通所需,企业为了行销商品,会设计贴图引诱消费者加入官方帐号或LINE@生活圈,也有些是自己建立或被邀请加入的私人群组(同学会、职场同事或各种目的性社团)。以笔者为例,共加入了200个朋友、20个社团,官方帐号10个,每天未读讯息至少4、500封,手机整天叮叮叮、心情整天当当当。该读不读,读了不回又怕得罪人,干脆不读不回,但也延误了沟通,增加了鸿沟。
于是,通讯软体虽提升了联系的便利,却无形中拉远了人心的距离,一、两句话能讲完的事,却被这些不读不回、已读不回、是不是被封锁等内心戏,延宕了沟通的时间,甚至点燃无形的人际关系导火线。试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该被这便利的通讯软体所捆绑呢?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最重要的莫过于「温度」。然而,透过文字与贴图的沟通,又能如何感受到「温度」?尤其在大量讯息干扰的年代,又该如何正确传递讯息,传递温度?其实这种「不读不回」的行为逐渐形成后,将会产生一些趋势:
1. 未来企业用LINE来行销更加困难:除了要有特色、温度,又能绑定消费者眼球,才能在手机里的众多讯息中提升「被读取」的机率。
2. 科技多加「人性」:科技无法取代「人心」与「温暖」,一通电话的关怀,每次见面嘘寒问暖,无论是眼神或语调,都能把「已读不回」的猜忌与「不读不回」的鸿沟消弭殆尽,也因此未来结合VR、视讯的即时通讯将成为主流。
科技虽带给我们方便,但也造成不便;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而人心却被科技所捆绑。若不能善用,即易产生「信在咫尺,心在天涯」的疏离社会。
●作者谢邦彦,中华资料采矿协会秘书长,益智得有限公司顾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本报有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