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被学校放弃的小孩

林立青(右一)说,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还是工地。「像是这张照片,我甚至可以不用看他,就能闭着眼说出工地里的细节,例如是下过雨之后的气味。」(赖小路摄/宝瓶文化提供)

除了工地的工作,林立青对教会外籍移工关怀工作相当投入,「我想学耶稣,每一次的奉献都让我觉得离耶稣又近了一点,让我很快乐。」却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爱读、爱写、充满同理心的人,时候却是个「被学校放弃的小孩」。

「那时我非常不喜欢上学,讨厌学校管教方式。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学不到任何东西。」毕竟十几年前的学校还是填鸭式教育,「就像我不明白,如果我看得懂内容,为什么一定要一字不漏的背呢?老师又只懂得体罚,我有一次就顶撞老师,『为什么老师可以打学生?』老师愣住,回答不出来,更是恼羞成怒。」

成绩不好,在学校得不到关注,母亲又要做生意,他下课后最常待的地方就是书店图书馆,养成了他爱看书的习惯。国二时接触教会,则是林立青人生转捩点。「妈妈觉得有人可以帮忙看着小孩、顾小孩功课,就让我去了,但我后来觉得,我之所以没有学坏,都是因为教会的缘故。」

「读五专时,有一次翘课去网咖,被教会的人看到。我本来以为要被骂了,没想到教会只是带着我祷告,一起分析为什么去网咖不好。他们的想法是,这个人是有救的,就带在身边慢慢教。教会教了我同理心,教我去理解其他人的感受。这些东西,我在学校里完全学不到。」

《做工的人》文字写得直接,林立青对书中写到的人物却非常温柔。他不批判、不嘲讽这些辛苦人,因为他明白,对工人来说,请假看病与子女学费放在天秤上一秤,牙一咬吃个成药混搭咖啡药酒身体疼痛就忍住了,他明白那种只要一口酒下肚,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抵挡寒流和雨天的辛酸

他和工人在一起是自在的,可以陪他们一起幽默搞笑,一起骂「贼头」警察、劳检局、环保局的公务员,但要写这些工人的故事的时候,他怎么样都没办法幽默以对,因为这都是真实人生,禁不起任何玩笑。

他在书的最后写到:「我在写作当下已经将真实的人名隐去,地点也做了变更,但完成后我却发现,无论怎么更换这些地点、季节或是人名,总会不经意地又会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我对此感到无奈。如果你发现书中的人名和场景有所雷同,请哀矜而勿喜。」 问他写了底层工人的生活,看尽了社会阶级差异,对于未来,他是悲观还是乐观?「我其实没有那么悲观。虽然阶级看起来很难改变,但现在整体的社会对不公义的事愈来愈有感觉。我相信同理心的成长,资讯传播,有一天这些就能够反过来撼动社会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