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身经历论十二年国教中被放弃的孩子(三)

碎御剑狮

对「父母的」错误升学命令,建议面试官还是无视就行了。

以往多元入学的面试部分,就已经有人说了「家境好的孩子比较有利」。我以自己上大学经验来说好了,面试师长协助的差距可大了。

我自己有抓住妈妈练习过面试说话,说真的,不管他们现场出什么刁钻的题目,有练习过跟没练习过就是差很多。

那种会说得太夸张或是结结巴巴看起来很没诚意的,肯定都没练习过,也没有「专家」指导,有专家指导,他练习时就被纠正过了,不可能犯这种基础错误。

不要以为诚意训练不出来,进过社会就知道,至少「不要看起来没诚意」是训练得出来的。像是「不要说自己非这间不进」(虽然我真的听过有人太坚持这件事,搞到高分落榜),非常容易提示一下就学会

面试就是一个有压力的情况,就像上台演说,就算是同样的稿子,老手新手表现天差地别(不然朗读比赛是干嘛的?)。新手光怯场就够他受了。

还没找妈妈练习之前,我本来想要就学校的成立过程说段话,脑中所想都没问题,一实际开口就察觉我没办法,因此到现场我才没犯这个错。

至于我为什么会想就人家的成立过程说段话,是因为「有人说这样比较好」。面试这种事,谁都逃不过搜集情报

并非只有高中老师可以插手推甄。事实资源差距是从家庭开始的,不是等到学校才出现。如果有家长正是个负责甄试的教授,表现肯定超漂亮。

我这么说好了,前面提过那位教授本人的小孩如果要上大学,就肯定不会犯她说的每一个错,原因就是有她在。她生活中会提到、亲身会示范,除非她弃养,否则不可能学不到。

而高学历家庭不是只有她家。那些父母曾经在硕博士班面试过的,或是在大企业面试过的,都会经验传承。

教授在文章后面强调的「不要把坊间高中老师出的甄试书籍当成圣经拜,他们不知道幕后内辛。」会作出这种不利判断的,就是那些资源较少,较没机会接受面试训练的人家,拿不到直接从大学里出来的第一手消息,只好依赖那种书。面试资源真正多的人家应该早就知道放短期进修证明是扣分了。

所谓家境造成的资源差距,本来就包含了情报差距,情报差距就包含了情报准确度差距。

假如面试官不懂这件事,就不会把这种可能性纳入判断。刷掉没有面试资源的人才、偏好录取出身较好之人。就是因为会有这样的人,所以才有人坚持,好学校一定要留相当名额给联考生。

否则就算不动用关系,仍然是独厚父母当教授的小孩。(注:也有人说智育成绩单才是面试时的主要影响力,我只能把这个当成支持恢复全部联考制的证明。如果面试和各种证明书根本没有影响,改回联考还比较省事。我想真相应该是两种情况,看面试或看成绩都有,全看面试官的喜好。毕竟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偏向看性格或看事绩,甚至是看外表的公司面试人员。)

最后再补充说明一点我在现场观察霸凌现象的感觉:霸凌别人的小孩,因为提出的要求都会得到满足,所以相较于另一方会较擅长表达意见,而且对面对观众开口充满自信。

自信心可以透过成功培养,而霸凌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成功:成功抢到好座位、成功占用桌球桌、成功破坏同学刚画好的图……这种自信并不会使他们智育上升,但是会使他们在人前毫无愧意。看在不知道有这种事的人眼里,就好像他们聪敏热情的样子。

被霸凌的一方因为长期说话没人理(我小学一到三年级根本没有人跟我交谈,全班都拒绝和我作朋友。相较之下其他人整天都在叽叽喳喳的「练习说话」。所以我那三年智能发展完全停滞),还一开口就招来大量羞辱,往往会养成闭嘴不语的习惯。就算真的想开口了,也会因为过去的恐惧记忆,话讲不好(会因为恐惧的关系脑袋一片空白)或是语调听起来像惨叫。

缺乏这种自信并不会使智育下降,但是会使他们明明没犯错,却看起来畏畏缩缩的,看在不知道有这种事的人眼里,就好像他们迟钝冷漠,甚至是满肚子坏水的样子。

我自己就曾经有一段时间说话声音像惨叫,也曾经害怕跟人说话,花了好几年时间,好不容易才摆脱。

至于真正口才好有魅力,而且不是霸凌者的人,我后来也有看过,他们跟我观察到的这个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我很肯定:「霸凌他人有助于让本来没那么会说话的人,变得说话流利。遭受霸凌则会让本来只会适度发言的人,变得害怕开口。」

尤其是常见的人格判断项目:「看着对方眼睛说话。」对霸凌别人的人来说轻而易举。

对长期被霸凌的人来说,没经历过的人,绝对不知道那有多难。举个养成这种性格过程的例子:我被赏过的那一巴掌,就是在我看着老师眼睛说话的时候发生的。

哪一方对面试有利,我想再清楚不过了。

体育:天赋差距导致教学效果两极化

由于体育是我的最弱项负分群育不算的话),不管多好的老师都不可能把我送进职业篮球队或棒球队,在我的经验里,这是最能表现「混才施教」是如何有问题的项目。

我对体育的印象跟分班方式是完全相符的。以篮球为主表现演变。

国小,国民义务教育:上体育课目的在于让同学用篮球砸我。

这是事实,曾经全班排成一列轮流投同一个篮框,我投球之后,球没进,我到篮下捡球,两位同学立刻连续朝我的头投了两颗球,都中了以后还哈哈大笑。

国中,同上:上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在场边看别人打球。

也是事实。老师上课时是亲自示范一次,然后就跟会打球的同学一起打球,精进他们的球技。我在旁边也不忍心剥夺那些人进体育系的机会。虽然这样我没事干,但是叫他们等一个根本不想打篮球的人学会打球,实在太不公平了。

高中,用考的进去:因为经过一次挑选,所有人都至少有一部分心思放在课业上。程度有相近一些些,此时上体育的目的在于全程防止手受伤(也就是我还是有打一点球)。如果碰到羽毛球我就可以打得满开心。

大学,不但用考的进去,该进体育系的人也都已经进了: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学体育」了。人生中首次学会如何「命中率超过七成的三步上篮」。

超有成就感!(虽然我还是没爱上打篮球。)

因为大学时全班都是坐电脑的(都同系啊),老师可以从肌肉运用方式开始从头教。

运动神经好的人,和运动神经不好的人,学习体育的方式天差地别。根本不应该混着教。

本来只想写几千字,结果字数已经破万了,还有一半。

政策推行者以为对小孩好的,不是真正好的。

我这个人就是有那么点根深柢固的不合时宜,国中时期我偏偏跑去跟班上成绩吊车尾的同学混在一起。

我很普通的跟他们像普通同学一样厮混,成绩差距在我们之中丝毫不成问题,他们身上都没有某些人说的「因为被放弃,心理受创所以转而霸凌人」之类的情况,都是善良,德育可以拿高分(十二年国教施行以后就难说了)的学生。

深刻体会到身为后段学生对他们的影响的,是在学校开新课程之后。学校决定开办「点心制作班」(实际的名字我忘了,反正内容是教成为吴宝春第二所需的技能)。专门给成绩落后的同学上。

我成绩算好的,所以我没有去上(没上那堂课的同学好像留在教室考试还干嘛吧,不记得了),但是我的两个朋友去了。

她们开始上那个班以后,眼神和气质都不一样了。目光变得有神。那是连一介国中生都能看出来的重大改变。

之前我根本没注意到,她们身处于以她们办不到,差非常之多的标准为主的环境里,没有办法建立起像有能耐参与竞争者那样的自信心。她们身上有种自觉格格不入造成的阴影

我那时候就感觉到,那堂我没有去上的课,在她们心里点起了驱散阴影的火炬。第一次听到她们谈论梦想,也是在那之后的事。

她们根本不该上高中,应该立刻去追求她们的梦想,朝糕点烘培之路前进,把火炬变成太阳。要是十二年国教施行,她们很可能会被父母硬塞进高中(她们体育比我好,而且可能到时就有烹饪执照加分,但这两点都无法扭转她们成绩落后造成的阴影),继续在格格不入的阴影下多撑三年,再失去三年的青春,忍受三年的自我厌恶。

先说不管是教育部还是人本教育基金会,都有一种严重的误解:「把比较好的东西给孩子,孩子就会高兴。」

在这个理论之下诞生的,就是给孩子比较高的学历、比较前段的学校,孩子就会高兴。

这只是一厢情愿。

假设把篮球界顶点的资格:上场打NBA的权利塞给我,我也只会在场上崩溃大哭。

为什么我这个连运球都运不好的人,必须站在那里让他们不断拿走球投篮,为什么我必须不停被甩开,必须不停被守死(或许不用守我我自己就跑到累死了),为什么我偶尔摸到球的时候,是那些高手用同情的目光,怜悯的停手,让队友毫无阻碍的,小心仔细的定点把球扔到我手中(即使如此我还是很可能变成用头接球)?

上场打NBA的权利是林书豪才会喜欢,我不是他。

被强迫升学的人,他们的感觉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一点机会都没有,偶尔有的机会是来自于怜悯,还要拖累我自己都很敬佩的人停下来等我。

我要享受打篮球,必须跟一群和我一样,投篮最高点只能进国小用篮框,运球会运到球飞掉的人在一起,才能享受到乐趣。我不想也不要去NBA。

这叫「因材施教」,但教育部和人本教育基金会都不重视这个问题,只觉得「每个孩子有机会进NBA都会乐不可支,因为那是比较好的地方!」

教育部和人本教育基金会似乎觉得,认清孩子的能力有所限制,是对孩子潜能的侮辱,不可以提及孩子现在无法跟上困难的学业、不可以说孩子永远无法在这项竞争中获胜、不可以说给更多的表现机会孩子也没办法利用。但是一口咬定我绝对有(不可以没有,否则违反教育原则)打篮球的潜能和获胜的可能,然后让我被职业球员上演「单方面虐杀」,我才会感到自尊受创。

能力没到就是没到,硬塞进那个地方去然后就赶上了,这种事情只会出现在漫画小说里。

为什么我不可以满足于在国小规格球场上为林书豪加油?

十二年国教不可能消除名校迷思,家长还是会设法往名校挤。这件事已经很多人在讲了,我就直接讲我本身的经验,我读的小学(注意,我是九年义务教育!国中不用考,但小学却还是有名校迷思)是该区域的「升学小学」。我妈曾经很得意的跟我说,因为四周的人都想挤进来,都把户籍迁到这边,所以「要在本地住三年以上才能入学」。

延长免试入学年数,对家长的行动是没有丝毫舒缓效果的。

教育部在那边:「你们看,升学门更宽了,每个都进得来。」

家长是:「给我往前挤,只要进得去就给我往前挤!」

那么孩子的情况,以一个常见的词形容,叫作:夹心饼干。

以前可以:「门太窄了,进不去。再怎样都只能放弃。」然后顺理成章的换跑道。现在不行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有潜能,每个人都该上NBA被林书豪那等高手单方面虐杀。教育部跟人本教育基金会也顺从这样的妄想,跟家长有志一同的把孩子夹扁。孩子就算被虐杀到站都站不起来了,也必须在场上继续出糗到比赛时间结束。

同时会被夹杀的还有好老师(烂老师肯定会适应得无比良好),前面提及每个跟老师水准有关的问题,都同时意味着那个位置上可能会出现能被家长用权力金钱影响的收贿者。

这即是最初说的「察举」的弊端。说真的,如果十二年国教跟联考一样有入闱、弥封等等严格的防弊手段,很多争议都会消失。但是十二年国教完全没有防止权力和金钱介入的方法,也无法统一各校的评量水准,无法避免教师自己的偏颇、或者只是不周延导致的评量失准。

十二年国教以现在的面貌上路,虽然它的手段和理想都与察举类似,但是它的环境却是像「末期的察举」。充满了各种纰漏、各种让脏手作用的地方。因此它一上路,不会像初期的察举那样成功推出各种不同的人才,只会直接以末期垂死面貌登场,不必慢慢等腐败。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举美育皆匠气,察德育多霸凌;群育领袖没主见……」十二年国教要是真照这样实行,以后一定可以找到实例把最后一句也对上。

●作者碎御剑狮,一头在尘世中构筑乐土的台湾狻猊。兴趣是搜集中国狮、跟珍禽异兽;人打交道、了解历史。最喜欢的三个作家是:麦克安迪《说不完的故事》、海莱茵《夏之门》《银河公民》、瓦尔特.莫尔斯《蓝熊船长的奇幻大冒险》《梦书之城》。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