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身经历论十二年国教里被放弃的孩子(五)

碎御剑狮

参考没有参考价值的资讯来建立制度

建构式数学起始,台湾教育政策一直都是跟着国外研究走。总是「国外学者说」、「国外研究说」然后就跟着做。

除了这种说词跟我爸妈差点用补习毁了我的「因为大家都这样」那次,相似度实在是高到无法忽视之外,我还注意到那些研究往往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半把收割期定在十或十二岁,也就是台湾小学毕业的时间。

当接受那种教育的孩子在十二岁时感到快乐、学习很愉快、充满自信,他们就会断定这个新教育方法是好的。

但是,任何一个还记得自己十二岁时是什么样子的人,应该都知道,十二岁不能代表一生。我十二岁的时候癫痫都还没发作(有预兆了,第一次大发生作要等国中),根本不知道我接下来一生都要跟左脑脑伤纠缠不清。

教育是一生的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二岁,没见识过叛逆期、思春期狂飙期,没遇过本领强大而且对后辈不会手下留情大人,没试过经营婚姻,没为了税制哀嚎过。

后面这么多大事都仰赖教育成果去对抗,却在十二岁时就说「已经成功」了,这言之也太早太早太早了。

像这种人生成不成功的研究,至少应该像我之前看过的「忍耐力与人生成就的关系」研究那样,观察到四十岁,有拚过事业了,才有可信度。

十二岁时觉得学习很愉快,不代表他能在严厉的教授底下写出大学毕业论文;十二岁时觉得充满自信,不代表他被爱人甩了以后可以哭几天就恢复正常生活;十二岁时认为自己可以实现梦想,不代表在本来顺利的人生因为车祸中风而中断后,能摸索出新方法或是换别的领域,东山再起。十二岁的成果,根本什么都不是。

二是那些研究成果都是小规模的,在专区(或专校)内,获得家长同意,有教授直接指导的进行,又都是鉴定正常的孩子,跟国家政策所需的环境大不相同。

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和老师。那些研究的家长都知道研究内容,换句话说,他们都至少是「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老师都接受教授的指导,换句话说,他们必定是「懂得教育真谛」的老师。

有这种家长和这种老师,加上正常的小孩,不管用什么制度和教材,教育都会成功的。

但是作为一个全国性制度推行的时候,要面对的状况却是:「父母忙着赚钱养家,跟小孩可能连续一个月没有醒着见到面。」「老师除了一本课纲之外,根本搞不清楚教授想干嘛,没有人跟他们解释这和过去有什么差异。」「普通班上亚斯柏格症没被诊断出来的孩子。(这状况还满常见的)」「在没有任何大人和坏朋友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想到可以用卖淫赚钱(报纸刊过的实例)。」等等一大堆那些研究里不会出现的变数

不考虑到这一点,就直接移植,只会让我想到「橘逾淮为枳」的故事。(这个课本好像也有收录,不用解释吧?)

最后一个实例:绝对会被放弃的孩子

假设十二年国教的目的真的跟教育部人本教育基金会嘴上说的一样,是为了「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那么他们理想与现实差距,就像言情小说和现实婚姻的差距那么大。

但是言情小说反正就是娱乐,他们却打算影响每个孩子的命运。

最后再说一个我国中一年级时亲眼所见的故事。

那时候班上有一个男孩子,瘦瘦高高,皮肤苍白。他某一天翘课了。他是那种一看就很乖的害羞男生,印象中没听过他说话。翘课的理由或许只是不想看到考卷,或是想引起大人注意,这种很平常的原因而已,不是什么大过大恶。

但是导师很生气,在他主动回来上课后,她上课时间当着全班的面痛骂他,还抽走他的椅子不让他坐。导师得意洋洋的在台上说:「你翘课一天,就一天不准坐椅子!」

于是他刚开始是偶尔翘一次,每次回来都被导师当众羞辱(而且是那种只要看到他就会发作的碎嘴式羞辱),后来变成几天就翘一次、翘课和上课一半一半(于是教室里就没有他的椅子了),渐渐变成一个月才露脸几天。

最后就再也不来了,一年级都还没结束,我就再也没看过这个同班同学

如果导师没有羞辱他、没有夺走他的位子,绝对不会演变到再也不出现。她甚至不需要关心他,只要什么都别做,当作不知道他翘课,那个同学自己就会常常回来上课了。

结果她给他的是:教室里全班只有他没有椅子坐,全班坐着听课时只有他蹲上一整天。我国中时还没有成年后的厚脸皮,要是被这样对待,国中的我也会想逃出学校再也不回来。

他是一个「本来会自己来上课,结果却被导师逼到中辍」的学生。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站在没有椅子的位子旁边时,那种既难堪,又很希望融入班上的神情。

不管是十二年国教、十六年国教、二十年国教还是终身国教对他来说都一样,他是一个绝对会被放弃的孩子。

二十七岁,九年国教幸存者兼大学多元入学白老鼠,上大学前都在台北范围内就学。

●作者碎御剑狮,一头在尘世中构筑乐土的台湾狻猊。兴趣是搜集中国狮、跟珍禽异兽;人打交道、了解历史。最喜欢的三个作家是:麦克安迪《说不完的故事》、海莱茵夏之门》《银河公民》、瓦尔特.莫尔斯蓝熊船长奇幻大冒险》《梦书之城》。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