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

睡眠呼吸中止症 长者占比高 制表/元气中心

一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许多民众常联想到打鼾、嗜睡,国卫院最新研究却发现,年逾六十岁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是以失眠、无症状为主要表现,以致无法及时确诊、接受治疗,增加失智症、认知功能退化等风险。

国卫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台成年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约一成五,年龄愈大、盛行率愈高,如年逾六十岁,七成男性罹患此疾病,女性则为五成六;国卫院高龄医学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级主治医师郑婉汝表示,除提高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等风险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与认知功能退化、白天精神不济导致意外有关。

为了解国内「睡眠呼吸中止症」病理成因,国卫院高龄医学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郑婉汝医师研究团队,与冰岛NOX公司研究团队、哈佛医学院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大学睡眠中心合作,分析五百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症状、罹病原因以及年龄之间关连性。

研究团队将「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分为三大类病因特征,包括「高上呼吸道结构塌陷性(颅颜结构易塌陷)并呼吸模式不稳定」,患者容易嗜睡。「觉醒阈值低」者,常睡到一半就醒过来,且伴随失眠。「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者则无特殊症状。

郑婉汝指出,如果「颅颜结构狭窄」、「上呼吸道肌肉功能不佳」,夜间睡觉呼吸时容易塞住呼吸道;至于呼吸稳定度不佳,可能导致血氧变化较大,引发睡眠呼吸中止症。

进一步分析发现,年轻、中壮年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病成因以「颅颜结构易塌陷」、「觉醒阈值低」居多,表现较典型,以嗜睡、打呼为主;至于高龄患者,病因偏向「呼吸模式不稳定」,以失眠、无症状较为常见,郑婉汝强调,因此如此,年长个案容易被忽略,延误治疗时机。

郑婉汝指出,透过这套病因分析模型,可以对症下药。该分析模型预估最快五年内拟定指引,作为国内医师临床研判之用,造福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