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抛开脑袋」
出处:Cheers杂志第181期文/王浩威 图/本刊资料照片
该怎样才能更有自信地表达想法?
【读者提问】
Q:该怎样才能更有自信地表达想法?
王医师您好。我是一个很没自信的大学女生。每当想要表达意见时,总是担心「万一被忽视怎么办」,于是就变得很没信心,消极地想说「那就算了」。连在课堂上报告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常常会讲到一半突然胆怯、讲不下去,只得请同组同学帮忙接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有自信、更勇敢地表达想法?
---------------------------------------
【医师解惑】
学习,要有足够的失败次数及琢磨
亲爱的同学,这个星期天我去参加国中同学会,遇到了许多几十年不见的老朋友。大家讲起当年的事情,特别是当时班上最出风头的一位男同学。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他的带领之下,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和女孩子一起去郊游,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年的我,虽然是班上第一名,但对他实在是崇拜极了,因为那时候的自己其实十分受挫于人际关系。
如果我说,现在经常公开演讲或教学的我,当年曾经也是很没有信心、找尽理由不想上台的人,不知道妳会不会相信?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只是我。前阵子成为《中国好声音》导师之一的周杰伦,就被中国媒体描述成「周杰伦当导师羞涩话语少,被调侃为『周结论』」。如果找到他刚出道的新闻,那时更害羞,面对记者提问不知所措。
关于讲话这件事,本来就跟我们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教育方式经常要我们背下来或先搞清楚,总之就是先用脑袋来解决问题。然而在成长过程当中,许多事情却不是用脑袋预先思考,而是将我们自己整个人,包括身体的所有直觉反应,直接丢下去训练的。
我常问:「拿到机械力学的博士,就会骑自行车了吗?读完流体力学,就可以学会游泳吗?」真正的答案是,一个没学过骑脚踏车或游泳的人,如果他开始学习了,这些脑袋里的学问反而让他绑手绑脚,学起来更不顺畅。
在教育的过程,绝大部份的东西都是用脑袋去想的,是属于「知而后行」;然而,生活中许多能力,包括大部份的人际关系或社交能力,反而是属于「行而后知」。学校只是一个提供你去主动学习这些能力的环境,不会将这些能力列为重要科目。
这些「行而后知」的能力,老天爷的安排其实很公平: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差不多相同次数的失败以后,才在其中慢慢琢磨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从此就不再是问题了。如果你学过骑脚踏车自然就知道,一开始不论怎么做都十分笨拙,直到有一天某个练习的片刻,你才知道「就是这个感觉」。
【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Cheers》181期】【本文由Cheers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