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腎友殺手 「血管鈣化」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三大医学会打造跨领域防护网,让肾友移植更安「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胁。台湾肾脏医学会肾脏移植推展委员会主委陈呈旭(右一)、台湾肾脏医学会理事长吴麦斯(右二)、中华民国心脏学会跨领域合作委员会主委吴彦雯(左二)、台湾移植医学学会秘书长李志元(左一)。记者廖静清/摄影
肾脏负责代谢、排泄,一旦罹患慢性肾脏病,只能控制,无法逆转痊愈。当病程走到末期肾衰竭,除了透析治疗,换肾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可摆脱洗肾,提高生活品质。根据统计,透析患者接受换肾后,寿命可延长10年以上,甚至更久,但仍要要小「心」谨「肾」,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及生活品质。
台湾肾脏医学会主委陈呈旭表示,肾脏受赠者的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发生趋势高于同龄,原因是广泛性的「血管钙化」,当血管逐渐变窄,就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罹病率及死亡率皆增加。
陈呈旭说,当肾功能变差时,体内的磷无法顺利排出,进而引发高血磷,使多余的钙质沉积在身体和血管内,渐渐导致动脉硬化。以健保资料库统计,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心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发生率增加,民众应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定期心脏检查。
肾脏移植可提高存活时间,不过仍要小「心」谨「肾」,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及生活品质。台湾肾脏医学会、台湾移植医学学会及中华民国心脏学会三大学会推动肾移植者心血管疾病照护共识,打造跨领域防护网,免于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台湾肾脏医学会理事长吴麦斯指出,肾脏移植是末期肾病病患最佳的治疗方式,愈年轻的患者接受移植,长期存活的好处也愈多。但是要注意,肾脏移植后,原本肾病变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是移植患者的存活关键,在移植前要做好评估、手术前后也要定期监控心血管健康。
吴麦斯分享,一名29岁女性原本就有肾脏病,因怀孕而让肾脏功能变更差,孕程中因肾丝球肾炎造成肾功能急剧恶化,必须接受血液透析。产后该女子父亲捐赠肾脏,她成功移植后摆脱血液透析,在接受心血管共照治疗下,现在50岁,肾功能及心血管维持良好,归功于跨专科团队照顾。
台湾移植医学学会秘书长李志元说,换肾存活率远高于洗肾,从健保署公布数据显示,肾脏移植10年存活率平均达79%,高于洗肾患者的22.9%,两者相差超过3倍。但是台湾捐赠风气不盛,一肾难求,平均等候肾脏移植时间超过5年,每年只有不到5人能等到肾脏重获新生。
我国在2014年器官移植分配管理办法上路后,大爱捐赠者的配偶或三等亲属,可优先取得移植的受赠。李志元呼吁,当亲友病况走到末期无法挽回时,能发挥大爱精神遗爱人间,同时也能庇佑自己的家人。
要如何加强心血管的照顾呢?中华民国心脏学会跨领域合作委员会主委吴彦雯强调,不论透析或换肾,都会遇到心血管的问题,过去各专科强调自己专业,但病人需要在肾脏科、心脏科、移植外科轮流看诊,现在强调跨域整合,术前评估、术后照护,避免让心血管疾病中断移植健康生活的最后一哩路。
吴彦雯提醒,移植患者要注重饮食、运动,尤其服用抗排斥药会让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运动可以启动身体的重要免疫细胞,不论是健走、散步、单车等各种型态,「有动总比没动好」,一周累积150分钟,增进心肺功能及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