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圳/又到「偏乡离职月」 政府计较钱or教育品质?
▲校长PO文谈偏乡小校可能会遇到的几种问题。(图/陈清圳提供,下同)
文/陈清圳
几年前,我到澎湖大仓岛,那是星期日的下午,在寂静的码头,一位爷爷正驾驶舢筏,载着孙女往马公市区前进,准备去读书,看着越来越小的身影,突然一阵踉跄,心中竟然酸了起来,民国94年被废校的大仓国小,因为少子化而废校,破败的校影,几个老人无助地望着远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寂静村落的孤独。
从来没想过废校这事情,直到我到了山上,接下一所即将要被废并的小校,才蓦然惊醒,这世界似乎开始在改变。
曾几何时,台湾的教育已经不那么纯然,每年五月偏乡离职潮又开始上演,这次不只是欢送毕业生与离职教师,在台湾某些角落也开始关起校门,将孩子的欢笑声正式送离社区。
学校一定要废吗?废掉一个偏乡小校,真的可以省了一千五百万吗? 每次听到这句话总是有很多的存疑。姑且不谈小校对偏乡村落带来的效益,单纯就经济效益来说,总是有一口气不吐不快,因为省一千五百万是假议题。
一个6班小校,其人事组成是1个校长、2位主任、7位老师、1个校护、1位工友(服务员)。而一个学校的经费总额,人事费用大约占总成本的88%-92%。所以很多人认为小校才几个学生,师生比过高,废掉一个学校可以节省这些钱。
是吗?真的这样吗?尤其贫穷举债度日的县市政府,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废掉学校,以便节省一些开销。但是就事实而言,不可能省掉这么多钱。
首先,一个学校不管是废并校,基本上人还在,这些老师和职员可能还留在原校(分校或分班),或者调到他校,薪水仍然照常支付,省下来的经费是代理教师原来被并校后被正式老师所取代的费用,而代理教师中央与地方分摊的比例,中央9成地方1成。因此,如果是分校省下1个主任和校长的钱,也就是2位代理教师地方分摊的10%经费。
再者,中央与地方若是依照常年预算编列,大致上地方4成,中央6成分摊,原则上若是以百分之十的业务费用来说,地方政府也省不多。
第三,单从经济成本来看,对于一位偏乡的孩子,不能只讲求教育成本,须从孩子中小学阶段,他该拥有的社福、交通、医疗、社会、文化等等成本来看,都远不如都会区的孩子,政府欠这些偏乡孩子太多了,怎么会跟窄隘到计较这些支出呢?
因此,政府该着眼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孩子的教育品质。
为了好的教育环境,偏乡小校可能会遇到几种问题:
第一,人数过少,造成学生学习互动不足,教育品质产生某部分的低落。这部分其实可以用混龄教学来弥补取代。
第二,学校经营不佳,部分教师无法胜任。这部分其实是重要的困境,通常公校整体动能比较低落,面对如此,县市政府可以用转型、公营实验教育来取代,以督促辅导强化品质。
第三,小校经营若是仍然无效,这时多元实验教育可以推出,包含公办民营、特许学校、磁性学校、区域学校等。
第四,学校可以结合社区,以文化产业创新方案来尝试经营型态。学校到社区发展课程,然后将课程活动转移给社区经营游学,这样可以活络社区经济,同时带到社区与学校共荣状态,这几年我们学校的经营,每年可以吸引3000-7000人次的到访,这就是经济,留住学校不见得没有经济上的效益。
我其实不太愿意异想,有些政府裁校有其他目的,包含未来处分土地、承租校舍给其他业者等,一个政府若是以这种方式开源节流,那简直比土匪还可恶。但我相信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偏乡小校与社区依存状态,有太多论述我无需在这里赘述,我也知道立法院也针对裁并校议题开始关注。但真正可以让小校维系生存的,我相信还是要靠自己:无私付出的在地英雄;特殊的人事物、文化自然等和理念贯穿这三者正是这几年来台湾能够让小校翻转的重要元素。
加油吧!台湾各地的无私英雄。
●作者陈清圳,现任云林县立樟湖生态国民中小学校长,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初教系、静宜大学生态系研究所毕业,曾获教育部师铎奖、教学卓越奖等,著作《一双手都不能放》。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转载至陈清圳个人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