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福州喜娘 有了国际范儿年轻继承人

▲2月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后街婚礼现场喜娘秤杆新娘挑起红盖头。(图/新华社)

本报讯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被称为「伴房嬷」,主要在婚礼过程中,用俏皮话烘托气氛,并指导新婚夫妇传统习俗亲戚,在福州地区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近两年,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女子开始加入「喜娘大军」,福州喜娘开始有了「国际范儿」(范儿有派头的意思)。

正月初六,29岁的喜娘林雁清随着「师父陈夏玉出门接亲。「福州有句俗话,『有钱没钱,讨老婆做年』,春节假期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见证1到2对夫妻喜结良缘。」林雁清笑称,自己最近一边在学艺,一边还要带孩子,「连喝水的时间都快没了。」

林雁清是福州本地人毕业福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并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在当喜娘前曾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几年前,出于对传统婚庆行业的浓烈兴趣,她拜福州当地小有名气的「陈氏姐妹」为师,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婚礼习俗,并逐渐开始独立主持传统婚礼仪式,成了一名「兼职喜娘」。

「喜娘是一种喜庆职业,既能够见证男女双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又能通过自己的俏皮话与笑容让婚礼现场气氛热烈红火,是一件让人幸福又开心的好事。」林雁清说。

福州是大陆著名侨乡,很多「侨二代」在海外长大,只会说英语,福州方言和普通话都讲得结结巴巴,导致回乡结婚见亲戚时「困难重重」。「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喜娘,用英语跟他们解释传统婚礼的过程,解释一下其中的『门道』,就能避免不少尴尬。」林雁清的英语专业背景,让她见证了不少海外福州侨胞的「幸福时刻」。

根据福州「陈氏三姐妹」中的陈夏玉回忆,在老福州人印象里,「喜娘」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文化素质比较低。随着人们对婚礼品质要求的提高,和对中式婚礼需求的增加,近几年,喜娘文化不仅在福州蓬勃兴起,更吸引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加入,让福州喜娘的「国际范儿」更足。

「起初觉得喜娘这一行挺简单的,只需要念一些词就可以了。」学了一段时间,林雁清渐渐发现了其中的难度,「就像晚会主持人一样,需要面对很多的突发状况,这些都要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来解决,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年轻的喜娘更能够与时俱进,和新人们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当然年长的喜娘在资历上更显优势,深得新人父母信任。」林雁清说,「如果可以保证稳定的收入,我希望能做全职喜娘。如果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活自己,何乐而不为呢?」(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