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战之外--两岸三地大学生的辩论风尚
两岸大学生的辩论比赛,风气盛行已久,若细腻的抽丝剥茧,若加上辩论风气兴盛的香港,涉及比赛制度、问题建构、组织推广等差异,两岸三地的辩论风尚却大不相同。台湾在80年代时期的社会转型,校园内产生辉煌的辩论风气,迄今许多中国高校学习辩论的经点教材。以王文华就读台大时期的辩论队为例,当时台大辩论队的战果辉煌,威名国内外,无论中文和英文皆是强项,台大对决复旦一役,仍被视为辩论教学和研究的典范。不过,现今台湾大专校园内便无不关注英语辩论,反而因国内一些主办单位逐渐重视闽南语,强调方言辩论的杯赛,逐渐兴起。
现今台湾的青商会和学生社团,支撑台湾辩论圈的现状。青商会着重辩论的技巧、伦理及传承,仍以奥瑞冈制的「讲求证据」及「交叉质询」为其推广主力,不过辩论风气在台湾校园内逐渐衰弱,甚至出现高中职的辩论风气,逐渐凌驾大专院校的趋势。中国学子的辩论风气一向盛行,因辩论产生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不少,辩论网络势力更为庞大,虽然中学辩论风气亦逐渐凌驾高校,不仅是强调辩论技巧,亦在口语传播和肢体表达下足功夫。中国呈现的整体辩论盛事,得力于政府与学校在政策及资源上的支持,选手优异的辩论成绩,甚至是未来升学和工作的卓越条件。
中国甚为注重唯物辩证的教育,不仅是辩论技巧,乃至于朗诵、演讲及小品等,语言表达能力是从小到大不可少的学习。笔者曾亲临北大的百年讲堂,目睹北大与清华法学院学生的校际辩论活动盛事,比赛过程甚为精湛,辩士水准程度亦到达专业的水准。透过北京辩论圈友人的分析,北大和清华的校园辩论风气不如人民大学,人大或许因学校特性和历史传统,人大的辩论风气,可执全中国牛耳。当然,另一位自上海复旦毕业的朋友却未必同意这项观点,到不是说复旦的辩论水准有多高,而是近年来辩论成绩优异的学校,已经不是中国这些的传统名校。
辩论赛制的风气盛行程度亦大有不同,台湾校内杯赛近期以「新奥瑞冈制」为主,但杯赛品质不易掌控,大型和正式的杯赛,时常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而新加坡制不仅着重台上辩士的攻防,亦将场下的参与者纳入比赛机制,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成为风潮,中国学生辩士强项在于辩论经验百战,气势较强,尤其在申论的清晰口吻、逻辑推演等是为强项,质询攻防的霸气时常是台湾选手的困扰,但缺点恐怕是爱抢话,甚至不留余地,结辨像评审讲评等过程,导致借力使力过当而产生论点攻讦的缺陷;相对而言,台湾辩士的辩论风格,或许因发音或语调等特色,申论和答询容易让对手陷入迷踪的困扰,不过质询时的资料和论点的创新,时常让对方辩友措手不及。
香港的辩论风气和水准,时常让两岸辩论圈忽略或低估,刻板印象皆是香港选手普通话发音不精确,但这恐怕是先入为主的偏见,内地学生在香港打辩论形成另一种风气。辩论题目若涉及亦偏好专业性的政策命题,较少探讨或辩论价值性命题,关于法律、会计、医疗等辩论题目,充分的专业认识强过诡辩的技巧。某次前往香港担任评审时,亦曾领教香港大学生的辩论实力,香港学生辩论圈已朝向公务事务议题,但在于国际化和专业性仍具有专业优势,恐怕更甚两岸辩论界,毕竟普通话或国语辩得头头是道,但比不上用英文辩论时一样琅琅上口。
●作者林士清,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