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誠信治理 奠定企業文化

话说,有个放羊娃在村外放羊,他喜欢开玩笑,经常高喊有狼来袭击他的羊。最初,村人都赶去帮忙,但发现是假警报后,便不再理会他。一天,狼真的来了,他拚命呼喊求救,但村人认为他又在说谎,没人理他。结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个故事隐喻了面对不诚实行为时,主管应该如何应对和管理的议题。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个备受推崇的价值观。《礼记儒行》中说:「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从儒家来看,忠诚信用比黄金宝石更加珍贵。也因此,许多组织在设定核心职能或价值观时,将「诚信」定为首要的行为准则。

倘若,团队成员出现不诚实的言行,违反组织核心价值时,该如何处理呢?是该口头训诫、警告记过,或者应采取更严厉的开除处分,以儆效尤呢?

首先,欺瞒行为是蓄意或非蓄意为之,应有不同的惩戒标准。蓄意的不诚信言行,罪责应较重;因为疏忽漏报,则可考虑降低处罚力度。其次,不诚信行为的出发点是为私或为公,也可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所谓为私,是指谎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或逃避责任,则惩罚应较重。举例来说,放羊娃寓言中,撒谎只是为了嘲弄别人,则当严惩不贷,不容再犯。

所谓为公,指欺骗的目的,意在减少他人受害,亦即「善意谎言」,则可酌情降低责罚。

例如,在《航海王》故事中,骗人布小时候编造假讯息,声称海贼来了,是期望藉海贼父亲回家的讯息,让生病的母亲保持希望,情有可原。

然而,不管欺瞒行为是否蓄意或是否出于善意,面对不诚信行为,都不应视而不见,也不该容忍或鼓励。

一方面,这些错误的讯息,可能是他人或组织的决策基础。失真的资讯,恐将导致错误的决断方向或延误处理时机。当造成损害时,虚假资讯的始作俑者难辞其咎。

另一方面,不诚信的行为,将损害互信基础。只要曾有欺瞒纪录,不管再如何信誓旦旦地保证,质疑与怀疑的声音,总是挥之不去,不利双方合作及共同成果的达成。

若个人不诚信,则必将相互猜忌,尔虞我诈。若团队之间不诚信,则运作上将处处设防,对产出须再三确认。如此,将产生巨大内耗,最终危及组织的生存。

因此,组织将「诚信」列为重要行为指标和准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任何不诚实的言行,都应该妥善处理,以维护组织的诚信和信任。

除了适度惩戒欺瞒行为之外,为营造「诚信」的组织文化,建议得搭配容错与补救的内部机制。

当出包时,愈快即时反应上报者,惩罚幅度愈小,以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呈报疏失,主管或组织方有机会立即介入处理,降低损害的程度。

对于失误者,另提供将功赎罪的机会,让其有功过相抵的可能性,不至于一犯错就翻身无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故意欺骗和掩盖错误的可能性。

《中庸》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亦即,「诚信」是个人或组织安身立命的根本。

若出现欺瞒行为而未妥为处理,这种负面经验将侵蚀原本的信任基础。当信任根基不复存在,一旦危机出现,个人或组织将如同牧羊童羊群遭遇狼袭般,因求助无门而自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