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供水电?港人自己埋单 港媒体人:为何把买卖当施恩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香港水货客活动一波接一波,中港矛盾持续升温,有大陆网友呼吁抵制香港、断水断电。「为什么把买卖当施恩?」一位香港媒体人撰文称,即使有港人找出资料,澄清香港来自大陆的物资都是明码实价买卖,仍有大陆网友指责港人「忘恩负义」。

文章认为,在过去长期的舆论导向下,许多大陆人已经习惯了用感情色彩去看待对外交易来往,即使这些交易往来带着浓厚的政治利益考量

文章还说,如今到了在这个「全球化」都已经说烂了的时代,两个互相贡献至钜的经济体,还有人硬要拿「谁比谁更重要、谁离开了谁不行」来说事,既狭隘又肤浅。

上述文章刊登于《凤凰网》,全文如下:

独家观察:香港问题,为什么把买卖当施恩?

作者:香港资深媒体人达非

香港特首梁振英3月2日坐飞机去北京,除列席一年一度的两会外,他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向中央领导人介绍当前香港的形势,以及和相关部委负责人商讨怎么减少「自由行」政策对香港社会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回想起12年前的那次北京之行,想必梁特首会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12年前,2003年,香港「非典」疫情刚刚结束,百业待兴,梁振英作为时任特首董建华的代表来到北京,向中央政府要求让内地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自由地到香港旅行,当时已经有中央官员告诫特区政府——我们放开是没问题,问题是放开了就很难收,香港承受得了吗?结果,一语成谶。

▲反水货客「光复元朗行动,占据马路演变成流血冲突。(图/翻拍影片)

让梁特首略感不快的事情,还有昨天(三月一日),香港再次出现以捍卫本土为号召的反水货客游行。这次是在元朗市中心(元朗是在新界的一个卫星市镇,靠近深圳,和下述的屯门、上水一样),游行团体自称是这是一次「光复元朗」行动,目的是驱逐那些搜购日用品回深圳卖的水货客。

这次行动是二月份「光复屯门」行动和更早前几次「光复上水」行动的延续。结果,这次游行团体和元朗当地人士组织的「反反水货客行动」爆发严重冲突,双方大打出手。即使警方事前已经发出「不反对通知书」允许本土意识团体的游行(实际上也没法不允许,人家跟足程序依法进行),并派出几百名警员维持秩序和戒备,但仍然无法阻止冲突发生,甚至演变为警员和本土意识团体的冲突,有人挂彩,三十多人被捕。

因内地游客大增而日益激烈的街头抗议和冲突似乎已经成为香港的新常态,虽说受影响的区域十分有限,有激烈行动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十人,港人也已经渐渐习惯——事件最多也就上一天新闻隔天已经没人留意。但是,弄至如斯地步,不仅让香港社会日益躁动、认为只有激烈行为才能逼迫政府做点该做的事情,也导致内地人对香港的印象和观感也越来越差,由于资讯不对称,大部分内地人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港人会粗暴无礼。

▲反水货客「光复元朗」行动,占据马路演变成流血冲突。(图/翻拍影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陆港矛盾: 爱恨交缠皆因失度》,主要从游客数量、香港接待能力方面、「自由行」对香港的正负效应三方面入手,分析港人和内地游客之间为何出现「无可奈何」的冲突。这么大规模的游客涌入幅员狭小资源有限的香港,而且规模日益增大,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才怪。问题是,特区政府的反应远远滞后于民意民情的发酵。例如内地游客到香港抢购奶粉造成本地奶粉供应紧张的局面,早于2008年已经逐渐浮现,弄得几年后有新手妈妈打电话上电台哭诉买不到奶粉、只能先喂米汤给孩子顶着。民怨沸腾,但特区政府直到2013年3月1日才宣布执行只能携带两罐婴幼儿奶粉出境的「限奶令」,这时候内地仰赖香港水货奶粉的消费群已经成型,突然断了这条供应链,连一位涉港事务的高级官员都向香港记者抱怨说,「限奶令」让他的孙子喝不上放心奶了。一时间,抨击香港的声音四起;这些抨击更激起港人的反感。

陆港两地的裂痕时至今日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撕越深。随着减少「自由行」来港人数正式成为特区政府的议题,内地民众的怒火再次爆发。前几天网上突然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抵制香港呼声,呼吁香港断水断电、剪烂赴港证件的图文被疯狂传播。即使有部分网民迅速找出一篇几年前已经出现的新闻专题,澄清香港来自内地的生活资源--包括水和食品都是明码实价的买卖,电力甚至是香港卖给内地,但这些有助内地民众理智认清事实的资讯,仍然被淹没在谩骂香港的口水里,指责香港人「忘恩负义」的言论充斥网络。

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把买卖当成是施恩?在过去长期的舆论导向下,许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用感情色彩去看待对外的交易来往,即使这些交易往来带着浓厚的政治利益考量。

很多不屑香港的人说:「你香港有什么了不起?」抱歉,香港至今还真的很了不起,这不是只看那些「香港GDP如今只占全国GDP百分之几」的数字能够否定的。

先看看这组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去年的统计数字:截至2013年底,在中国内地获批准的外资项目中,44.3%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6,646亿美元,占全国的47.7%。

如果香港官方的数据不足以说服你,那来看看国家商务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字:2014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香港、新加坡、台湾省、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合计投入1,125.9亿美元,香港对内地投资额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68%。

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在中国内地的海外直接投资来源地名单中,以绝对优势高踞榜首。

另一组数字,说明香港如何成为内地企业的海外吸金机器,统计来自香港贸易发展局:

香港也是中国内地企业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截至2014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有876家,其中包括H股、红筹股及民营企业,总市值为1.9万亿美元,占市场总值的60.1%。自1993年,内地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在香港集资超过4,000亿美元。

再者,香港也仍然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转口港。2014年,香港60%的转口货物原产地为内地,而54%则以内地为目的地。据中国海关统计,香港是中国内地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对港贸易占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7%。

香港对内地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吗?

同样的,内地对香港也极为重要。继续数据说话,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截至2013年底,中国内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资存量,以市值计算达4280亿美元,占所有来源地的31.9%,是香港的主要投资来源地。

香港以其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法治精神、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多语高效的专业队伍、透明流通的资讯环境,持续成为世界资本逐利的重要场所,自己也在这过程中获益匪浅。哪怕有一天中国内地的各种专业服务水平都达到或超越了香港,香港依然能够找到她的生存之道,正如她一路走来经历过的各道各坎。

回过头来说供水和卖肉菜给香港的问题,内地有的人认为:虽然是买卖,但我们不卖给你,你也死定了,卖给你就是给你的优惠。这种逻辑一样可笑。说白了,内地卖这些生活资源给香港,其实就是养着香港这只母鸡,养好这只母鸡好下蛋。在那中国闭关锁国(或曰饱受外界封锁)的年代,中国绝大部分的外汇经由香港获得,种种诸如药品、仪器、技术等等在制裁之列的正规物资也是通过香港这道闸口悄悄运往内地。不维持香港的局面稳定,谁帮你做这些事?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第一代领导人的谋略。1949年10月中旬,明明解放军大部队已经压到深圳河,随时能南下赶走英军解放香港,周恩来硬是把大军叫停在深圳河北岸,留着香港这扇窗口好喘气。文革期间左派在香港发动革命,闹得香港鸡犬不宁,港英政府疲于奔命,也是第一代领导人及时叫停左派行动,别闹了。即使在那时候,三趟列车和东江水都没停过来香港。

到了改革开放年代,香港这只母鸡下的蛋越来越大。蛇口工业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1978年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受命开垦这块改革试验田时,几乎找不着钱,结果是香港汇丰银行提供了第一笔5000万港元贷款,用于建设蛇口赤湾港。袁庚还在蛇口工业区实行种种从香港引进的管理措施、经营手法,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震撼性口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促使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扩展、深入,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

如今到了在这个「全球化」都已经说烂了的时代,两个互相贡献至钜的经济体,还有人硬要拿「谁比谁更重要、谁离开了谁不行」来说事,既狭隘又肤浅。

面对现在香港内部对过量内地游客涌入而影响到生活品质的强烈情绪,如何解决,要靠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智慧,亡羊补牢,时未晚也。而内地朋友能做的,是尝试去想想这一部分港人的感受——一位大妈在镜头前哭诉屯门一碟午餐比港岛的还贵,那不是作秀,是无奈、是凄徨。

还有就是,有钱,来消费,没问题,非常欢迎,请带着对主人家的基本尊重。花钱花得有品位、有格调,姿态优雅,那才是真富裕。请记住,香港是一只能下蛋的母鸡,而不是那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