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惠台」,我方「锁台」? 两岸交流主导权 高下立判

2018年2月底推出「惠台31条」优惠政策,一年后,大陆官方4日再公布全新的对台「26条措施」,尽管政府提出警示,但就内容来看,大陆此举仍具有两大意义,一、依循前例,助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政策;二、扩大对台湾人登陆求学深造、生活居住及创业运动事业吸引力,继续搁置协商重启可能性

最新的26条措施进一步从「31条措施」延伸、细化。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内容中,涵盖技术装备、循环经济金融行业标准合作与互联互通。过去惠台31条是以助台资参与「中国制造2025」为高科技领域核心,支持台商在大陆投资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减征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加计扣抵税金等优惠。「26条」则是直接开放台资可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特别是5G技术。

由于中美贸易战以及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温,「26条措施」提供台资企业可和大陆企业同等享受贸易救济和贸易保障措施,并允许台资企业可和陆企同等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工具,保障出口收汇和降低对外投资风险,跟进现实环境

第二层面的意义是,在惠台31条中,有19项涉及逐步为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的同等待遇,并向台湾人开放134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让更多台湾专业人士可取得在大陆的从业资格。而惠台26条,则再扩大至在台技资历认定,且在大陆高校任教教师学生,可享有同等申请公派留学的资格。其余部份也新增运动产业购房、出行等。

惠台31条之后,大陆各地纷纷公布相应政策,执行上是否完整?朝野及台商反应不一。但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以后,尽管两岸政治关系冰封,大陆方面在不可能重启会谈的大氛围下,持续强化对台产、学民间层面的交流,对其「操之在我」部份十分积极主动,如果我方一再以「锁台」予以回应,政府在应对两岸交流中主导性参与度,恐怕会被继续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