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在台湾》跟台湾人吃了五年饭,总有一些话可以说

聊聊台湾人吃饭这件事。(作者提供)

今天专门聊聊台湾人吃饭这件事。

跟台湾人一起吃了五年饭,怎么着也是有些值得分享的东西。

提前了解对方饮食习惯

在台湾参与活动,出游或是开会,凡是涉及到餐点的,十之八九,活动方会发表单询问饮食习惯。五年下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回复表单,却突然意识到自己来台以前,好像并没有过这回事。我询问在大陆念大学的朋友,问他参加活动是否会收到统计参与者饮食习惯的调查表呢?

他很认真地想,还多次确认我问题的具体意思,考虑后的答案是没有。就算有,也是这种模式:几个朋友出去,私信问一下想吃什么,中餐西餐、火锅还是披萨?

在台湾会填写的饮食习惯表单,大约会有以下问题,是否吃素?素食也分为蛋奶素和纯素,是否食物过敏,是否吃葱姜蒜等等,还会有一栏备注,写特殊需求。

有一次聚餐,统筹人姐姐先问我是否吃素,我说没有,她隔不久再补充问我是否吃牛肉?许多台湾人不吃牛肉,因祖上靠牛耕务农兴家,恭敬疼惜牛,所以不吃。这样的询问,是关心,也是一种尊重。

机车的要求也尽量满足

2020年来台隔离期间,我非常「机车」地提了整整四个要求:

1、不要饮料。

2、不要主食米饭。

3、不要炸物。

4、不需提供餐具。

每一个便当其实都是提前包装好的,因为我,他们需要特别调整。

我其实也只说了自己不需要主食,没有要求把主食换成等价的别的东西。但收到便当时,会发现工作人员还是把主食的位置填得满满的,估计是怕我吃不饱,给我加了其他菜。

在尊重和照顾每一个个体这件事上,台湾值得我思考和学习,他们愿意这么做,即使会徒增麻烦、牺牲效率。

我闹过的笑话

来台以前,我不太有了解对方饮食的意识,也闹过一些笑话。有一次,一个台湾朋友带我和两位陆生自驾游,台湾朋友不认识我的两位陆生同学,就询问我她们是否吃素?我凭借自己的印象和想像回答:她们并没有吃素。

我们途径清安豆腐街,长途跋涉,本想在那儿饱餐一顿。坐下来才发现,其中一位陆生虽然也吃荤,但她是回族人,不吃猪肉,汤里面的猪油的味道,她能明显闻得出,整顿饭,她能吃的,几乎只有豆腐。

台湾朋友当下非常不好意思,很自责,认为自己招待不周,但其实无地自容的是我才对,因为他已提前问过我,我只是惯性地、想当然地回复她们吃荤,甚至没有亲口询问过本人。

自然而然看待差异:饭前仪式感

在台湾跟基督徒共餐,会自然而然地等待对方祷告,「感谢主耶稣让海珊跟我们一起进餐,希望主保守她平安喜乐」,虽然信仰不一样,每每此时,仍感到自己被整个宇宙祝福着,无比温暖。

祷告过后的餐点,也确实格外美味。再例如有的朋友需要做餐前回向仪轨,同桌的人也能自然看待对方的行为。

餐桌上的善意

1、帮对方准备纸巾和餐具

可能是出于环保,台湾有的苍蝇小馆的餐巾纸靠在墙上,餐具需要自己拿。我刚来的时候,总忘记这一点,等我想起来,朋友已经帮我摆好一切了。

2、 贴心的捧场

有一段时间我住在老师的姐姐家,两位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常来家里聚餐,那段日子我正好在学习怎么做饭。

老师是一个非常懂得照顾他人感受的人,他会在大家都上桌后,给大伙介绍,哪几道菜是谁谁谁做的,哪几道菜是谁谁谁刚买来加菜的,也会说到「这个和这个是小花做的。」

下厨的人中,只有我是新手,厨艺平凡,老师却会故意夹很多我做的菜,用实际行动鼓励我继续精进。

有机会跟老师共餐时,我留意到,老师会看桌子上哪一些菜色受欢迎,再看哪些菜剩得多,悄悄地把剩很多的夹起来,别人喜欢的,老师少吃点,没人吃的,老师多吃点。

3、 真诚的赞美

除了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的一位学生,那位学长会在我们下厨时站在旁边看,吃饭的时候就会谈到自己的观察,例如说:

「师母刚刚下麻油之前好像会先放一些蒜去爆香。」「面包里除了放亚麻仁籽粉还有放什么吗?味道这么香!」「我印象中你拿了一捆杏鲍菇出来,但现在有黑胡椒的、也有甜辣的,所以你特别捞一半出来,炒两种口味?」

学长说得非常细节,不只是简单地敷衍:「哇好好吃!这个很棒!」他的做法会让呈现美食的人觉得自己的忙碌是值得的,也会很有成就感。

我也向这位学长学习,有机会去朋友家蹭饭、又帮不上其他忙的时候,就会乖乖地站在旁边,真诚表达对主人厨艺的赞美。

巧妙化解尴尬

刚刚聊到荤素习惯的问题,其实身边吃素的朋友还蛮多的,其中有一个朋友让我很佩服。

一般来说跟吃素的人一起吃饭,多少有所顾及,例如会克制情绪,甚至不敢感慨鸡腿真好吃,但这位朋友却能做到让一同进餐的大家没有压力,荤菜上来时,反而是她会先提这个很好吃,鲜嫩多汁,自己从前也很爱吃,让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在一起吃饭也能很轻松。

曾跟这位朋友的家人们一起吃办桌,同桌的亲戚我不太熟悉,桌上的台式特色菜我也不认识,当中荤食占多数,朋友便给我介绍,告诉我哪一些好吃,今天要吃饱,不要客气。

我听说吃素是要吃出清净心,我觉得她有吃出这个味道。

关注身边人的需要

有一次一位台湾姊姊带我和一位香港姐姐一起吃吃到饱(自助餐),香港姐姐较晚到场,她来的时候,台湾姐姐都顾不上自己吃,带她进场、告诉她什么东西在哪里,饭间还提醒她是否加点高汤,怕锅子烧干。

香港姐姐便去拿高汤,过了一阵子还没回来,台湾姊姊就站起来看看,发现她原来去夹菜去了,便自己去拿高汤壶来帮她加满。

像我吃自助餐就会想,时间紧迫,那么多料理等着我吃,根本没时间去管别人,但这位姊姊会想着身边的人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关注我们的需求。

老话说吃饭看修养,我相信这个修养一定不是指优雅拿刀叉、餐桌礼仪倒背如流那么简单。

留心他人的需要,不代表刻意或拘谨,关系好,不意味忽视对方感受,失去距离和分寸。也有大学时期的台湾朋友,看起来嘻嘻哈哈的,不便像女生朋友那么体贴温柔,就会改用搞笑的方式来关心他人,他们看起来虽然「屁孩」,实际上是非常成熟而绅士的。

琐事

其实我每次讲的,无非琐事,但我个人来台后的改变,也确实是从点滴中开始的,我从小自私孤僻,大家自己想像嘛,独生子女、长得OK,成绩也不错,这种特质的孩子,如果没有受正确教育(不是指考高分的教育哦),是最容易形成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直至让大家敬而远之的性格。我也因这个性子,吃了很多亏,跌了很多跤。

我很幸运,在对的年纪、在能意识到问题并想要改变的年纪来到台湾,有机会在这边跟传统文化走得很近,几乎是朝夕相处。

我很幸运,在这里遇到对的师长、好的长辈、学长姐,有人愿意带着我、手把手教我这些,这也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回大陆,家人和朋友给我的反馈,说我比起从前,没那么冷冰冰了。

我现在像个孩子一样,亦步亦趋地从改变行为开始,学着做一个内心心中有他人的人。(廖小花/师大陆生)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