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时报/金鼎奖摄影奖刘子正 影像纪实切中时代意义

图、文/淡江时报 秦宛萱专访

今年5月,以「真实餐桌专题获得第40届金鼎奖杂志类最佳摄影奖,是本校大众传播学系校友刘子正。任职《经典杂志》,从校园营养午餐出发的究竟之旅,刘子正带领读者直击现场,揭开餐桌上的真相,探究食品链里的「吃」、「煮」、「买」、「种」等阶段,串起消费与生产的连结,期望借此找到改变的契机。他对影像的这份用心,精准地传达到评审眼中,获颁国家级奖项肯定,他形容,「原以为当下会有很大的情绪起伏,但实际上却没有。」反倒是感谢专题让他有机会拍摄到许多过往没机会接触到的事物。

「杂志专题的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关系,就像九重葛需要依附结构良好的竹架才能枝繁叶茂,如同摄影需搭配上合适的文章,才能衬托出好照片。」刘子正感谢搭档、文字记者蔡佳珊长期耕耘食农议题,两人经过无数次的沟通,才能以照片吸引读者目光,用文字给予最精彩的观点。

刘子正曾于2010年荣获吴舜文新闻奖最佳摄影专题、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类优秀摄影师奖,以及首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浪奖等多项国际肯定。从小对影像充满兴趣的刘子正,在大学时初次接触摄影,之后加入校内实习媒体「淡江影像艺术工坊」(暗房),进一步开启摄影的兴趣。有别于动态影像需要团队合作,报导摄影在多数时候都能独立完成,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下,让刘子正享受着平面摄影的魅力。

回忆起在暗房的学习,只能用「快乐」两个字形容。当年长时间投入的刘子正,本着这份亲切感,让他于近年自愿每周不辞辛劳地返校指导弟妹,不仅给予技术上的传授,更多的是经验分享。他笑说,「这里很神奇,十几年来格局都没变过!」对教学抱有热情的刘子正,于上学期起,在文学院开授「影像叙事实务」课程,实践纪实想法。他谦虚地说,「不知道学生是否有所收获,但自己肯定是有的!透过教学可以统合过去学习到的一切,有种教学相长的功效。」

曾在暗房获得刘子正指导的《新新闻周刊》摄影记者、大传系校友林俊耀分享,当时不仅学到摄影技巧,刘子正带着同学欣赏照片,开拓学习视野。另外,在摄影中极为重要的「光线」及与被摄者「沟通」,更是林俊耀认为至今依然受用的技巧。

看似找到一个从兴趣出发的梦想,刘子正却发现这条路走来不易,赢不过大环境。因为当年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四处碰壁,就连第一份工作,经过试用期3个月就被裁员了。直到2002年找到第一个正职的摄影工作,才让刘子正深觉,摄影作为职业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也开始正视累积作品的重要性,萌生打造个人品牌的念头,「想让大家认识自己,而非只是某家公司的谁。」

在《中国时报》主跑社会线的他,至今还记得生平第一次看到尸体的震撼。穿梭在多起社会案件现场,这让刘子正看见这个世界,也督促他开始思考该拍什么内容,才会切中这个时代,且真正是具有意义而不落窠臼。2005年遇上「邱小妹妹事件」新闻,医疗人球和高风险家庭的危机浮上版面,曾短暂引起社会很大的震惊与反省,这也让刘子正掉入印象深刻的采访回忆中,「当时为了拍摄,偷偷潜入女童家,不料早在之前,已有他家媒体进入,而后更有其他媒体接续进入……」

刘子正不讳言地说,未抢到独家令人十分沮丧,但也带来不同的感触。「一个是社会中往往会主张自身权利的人都是中上阶层,但当中下阶层发生问题时却乏人问津。此外,部分画面于事件发生当下,虽然成为头版,但时间久了,新闻价值递减,照片也会相对失去意义。」如同,新闻虽然让世界看见社会角落,但缺少了专题进一步探究,等于间接让事件逐渐隐没在即时新闻中。

之后,他来到《经典杂志》,展开新历练。刘子正发现摄影就像「煮菜」,每位厨师都希望拥有丰富的食材,并以个人经验烹调出到味的料理,「拍摄重点在于摄影师如何『诠释』照片,在不一样的地方,照片的呈现方式就该不同。」

刘子正呼吁,身为新媒体时代的工作者,不论在文字、摄影、影像,甚至是配乐都需要具备基础能力。从《中国时报》到《经典杂志》,虽然少了即时新闻的快节奏,但从专题之初到最后完成的那一刻,期间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培养能力制作专题,对于摄影者是一件好事,还有很多机会尝试不同的题材。

未来,他除了想尝试商业摄影外,随着工作增广见闻,还将挑战拍摄纪录片。「有些画面只用相片记录略为可惜,用精致的画面更可以完整地保存所有美好事物。」最后,他勉励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尽早发现自己的定位,并积极专研该领域,累积个人的作品;同时学习多国语言,可以借此带领你认识另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