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与电价
图╱本报资料照片
105年购买者价格交易统计
最近蛋价大涨,朋友见面的话题也离不开蛋,超市蛋架上空空如也,非仅蛋事让民众怨声载道,日前电价也调涨了11%,蛋价与电价齐涨,困扰了不少人,也许有人会问,究竟是鸡蛋对物价的冲击大?还是电价的影响大?
用感觉,会觉得缺蛋这件事比较严重,每天上超市没看到蛋会影响生活的幸福感,而电费两个月才收一次,比较无感,通膨的发生有时候是非理性的,明明只是小小的一颗鸡蛋,其影响力有时却无远弗届。
不过,若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权重来看,家庭电费的开销远在鸡蛋之上,甫更新过的权重,电费1.28%,鸡蛋0.26%,电费的权重是鸡蛋的5倍,显而易见,电费调涨的影响力量强过鸡蛋甚多,换言之,日后会形成通膨压力的不是蛋价,而是电价。
从国民所得统计而言,电与蛋非仅是家庭部门的最终消费,也是生产活动的中间需要,他们涨价除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荷包,还会推升业者的成本而让消费品跟着涨价,如果前者称为涨价的「直接效果」,后者即是「间接效果」。如前所言,在带动物价上涨的直接效果这件事上,电力是鸡蛋的5倍,那么,间接效果谁比较厉害?
这就得看产业关联表了,我们看主计总处所编的105年487部门的产业关联表会发现,由于餐饮业、烘焙业及学校营养午餐对蛋的需求不小,一年需要购买的鸡蛋达140亿元,这个中间需要再加上家庭部门的最终需要,总计一年吃掉了432亿元的鸡蛋。
我们一年直接、间接消费的鸡蛋,虽比面粉、鲜奶、花卉、沙拉油还多,但还是低于米、蔬菜、鸡肉、猪肉,更难以和汽油、电力相比。电力除了供应到家庭部门,也是业者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依105年产业关联表,我们一年家庭部门消费的电力达947亿(最终需要),电价调涨直接就推升通膨率,而各业生产活动所需的电力5,045亿元(中间需要),虽不会直接影响通膨率,但生产成本因此提高,在5,045亿的规模上,电价调涨一成,业者就得多付504亿,若全数转嫁到消费市场,其所形成的通膨压力相当可观,以此评判「间接效果」,电力是鸡蛋的36倍。
这样看来,不论是依消费者物价权重所估的直接效果,或是依产业关联表的估的间接效果,电价调涨的影响力量皆远在蛋价之上,鸡蛋的涨价不致于酿成通膨,但电价的调涨却可能掀起狂风巨浪。
当然,也别太忧心,只要市场是竞争的,社会没有恐慌情绪,业者虽有电价成本上扬的压力,也不敢把成本全数转嫁出去,因此前述的间接效果半数会被业者吸收,涨幅也就不致于那么大了。不过,若像昔日国共内战的1948年、或石油危机的1974年,当恐慌笼罩社会,则前述分析全数作废,在恐慌情绪蔓延下,哪怕是一颗鸡蛋,也会让通膨失控。
小档案■1948年10月13日厦门凯声报以「抢购风潮蔓延各地,政院拟就防止计划」为标题报导:抢购风潮已自沪蔓延其他城市,危及市场之稳定,中央经济管制委员会将草拟制止办法。为稳定人心,总统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强调:「当前局势虽见严重,但绝不悲观,抢购物资系突发事件,希勿相惊扰。」
小档案■1973年中东情势紧张,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筹码抵制亲以色列的国家,国际油价飙涨(由年初2.2美元涨至年底11.8美元),我国通膨率于第四季升逾20%,次年3月通膨率更冲破60%,在群体恐慌下,人人抢购物资及收藏一元镍币、五毛铜板,以至于全台镍币及铜板自市面悄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