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楊照/憋氣式的伏筆
张三丰。(图/李志清绘)
不疾不徐的武术,
在最迫切危急的场景下亮相
在《倚天屠龙记》里,太极拳和太极剑是由已逾百岁的张三丰创制出来的,从此成为武当派的镇派武学。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向来有诸多说法,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说源于明末清初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庭,另一说就是源于武当张三丰。金庸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小说里是怎么描述太极拳的出世呢?其时赵敏假扮明教教主,率大队人马上山准备「灭武当」,而且先派了假少林和尚空相偷袭张三丰得手,那时候宋远桥等人还囚在万安寺,武当看起来就要守不住了。就在这最危急的情况下,张三丰念兹在兹的,却是自己闭关创出的武当绝学──太极拳和太极剑──必须流传下去,根本没将压境强敌放在心上。
还是得佩服金庸的布局和写法。太极拳和太极剑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以静制动,气韵非常悠长,绝对不能急躁。因此,金庸刻意营造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越是不疾不徐的武术,越是在最迫切危急、完全慢不得的场景下亮相。
当时武当七侠中只剩俞岱岩在场,张三丰随即演示了太极拳招和口诀,残废已久的俞岱岩只能硬生生记住三四成,没想到一旁假扮小道僮的张无忌也偷偷跟着记住了。后来张无忌便以太极拳和赵敏手下阿三过招,震断了他的臂骨腿骨。
太极剑出场运用
《庄子.大宗师》典故
至于太极剑就更有趣了,完全是「现教现学」,然后「现买现卖」。强敌环伺下,张三丰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套五十四式的太极剑法慢慢使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都记得了没有?」没想到张无忌却说:「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再使一遍,竟然没有一招重复,张无忌看完后说:「还有三招没忘记。」明教中人如周颠在一旁看得连叫糟糕!这又是金庸特别的写法,他运用了《庄子.大宗师》的典故。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则故事,庄子很喜欢以孔子做他寓言里的角色,有个段落大意是说,孔子教导颜回,不时要检查弟子的功课,问说:「你现在学得怎么样?」颜回就跟老师说:「我有进步了,已经把仁义忘掉了。」孔子就称赞说:「不错,不错,但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去见老师说:「我又有进步了,现在把礼乐忘掉了。」孔子又称赞他。再过几天,颜回对孔子说:「我现在可以『坐忘』了。」孔子吓了一跳,这可不是我教的,就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说,「坐忘」就是连自己的肢体都忘掉(堕肢体),感官也忘掉(黜聪明),接着关于「自己」的部分──如果用英文讲就是perception(感知)和conception(观念)──全部都解离掉(离形去知),于是此刻再也没有自我,和外界的所有这一切都能等同了(同于大通)。这就是「坐忘」。
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用的正是「坐忘」的意旨。等到张无忌将所有剑招全都忘得干干净净,张三丰就说可以上场了。原来太极剑的精髓是要「以意御剑」,而不是受到剑招所限,才能够施展出千变万化。
那么张无忌和阿大(八臂神剑方东白)如何过招呢?就是不管对方使出多么凌厉狠辣的招数,张无忌都拿着剑在那里画圈圈。这一整段情节非常精采,不只是完全展现了太极拳、太极剑的基本性格,更重要的是,金庸还将这样的性格赋予了双重的戏剧性。第一重是,太极拳和太极剑竟然是在如此紧急的门派覆灭危机下亮相的,而且是一种最缓慢、最悠长的武术形式;第二重是,和一般学习武功的方法相反,学太极拳、太极剑必须做减法,不能死记招式,而是要将招式忘得半点不剩。
悠长、简单的门派特质,
对应武当的气韵
于是,太极拳、太极剑就和武当的武术精神联系了起来,也完全符合小说中武当一派给读者的形象。金庸想必是故意将武当派写得很简单,既是组织上的简单,也包括人际关系上的简单,不像他把明教写得如此纠葛万端、复杂热闹。这样悠长、简单的门派特质,正好对应了武当最有代表性的武术──也就是太极拳、太极剑。
也许可以进一步推断,就因为金庸要写武当派,在他所有的小说中,《倚天屠龙记》的写法也最符合悠长的武当气场。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叙事上,金庸运用了很多可以称为「憋气式」或「闭气式」的伏笔。许多伏笔真的憋得够久、藏得好深,读者基本上不会记得,可是作者没有忘。
玄冥神掌伏笔憋了
整整六百页
到后来,你真的不得不佩服金庸,会相信当他在起笔时就已经想好了,要让某件事情成为一个伏笔。这个伏笔一路撑着,憋了好久,最终会再浮上来。这当然是彻底逆反连载小说的基本写法,因为连载小说诉求的是读者的短时记忆。
举个例子,张无忌小的时候,被一个身穿蒙古军服的人打了一记玄冥神掌,那个人到底是谁?这个伏笔憋了好久。以现行的四册本来说,大概憋了整整六百页才揭晓:原来他们是投效蒙古的玄冥二老,师兄叫鹤笔翁,师弟是鹿杖客。至此,真相方才大白。但这两人也不是随便写写,有他们自己的作用。
还有一个有趣的对照,因为「玄冥神掌」之名,读者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就是冰冷无情,可是随着范遥的救人计划展开,却发现玄冥二老一点也不冰冷,他们竟然一个好酒、一个好色。这一出万安寺高塔的救人大计,就是利用这两个人的弱点设了一个骗局,既入塔,又得药,让张无忌顺利地将被赵敏所囚的正派好手全部救出,紧张之余也让读者看得乐趣盎然。
当然,设计、执行这项计划,陷害鹤笔翁和鹿杖客的人,就是化身苦头陀的范遥,他是另一个憋了好久的伏笔。范遥又是谁呢?这又得回头翻个三百页,在第十七回〈青翼出没一笑飏〉中,灭绝师太才提到了这个人是明教的光明右使。不过那时我们只知道这个人很神秘,又失踪了,却不晓得他的长相和名字。但金庸记得,而且必须让他回来,还要完全配得上他光明右使的身分。原来他长年失踪,是到汝阳王府去做卧底,甚至狠得下心来自毁俊美容貌。
还有小昭,她的来历在篇幅上大概「憋气」了整整一册。小昭在光明顶出现时,是一个戴着手镣脚铐的侍女,主要服侍杨不悔。但杨逍父女察觉到她的异样行径,总是不相信她,憋了十一回后才发现,怀疑她是有道理的。小昭是谁?她的位阶后来比新任的明教教主张无忌还要高,她是波斯明教圣女黛绮丝的女儿,也是一位圣女。为了救张无忌一行人,她不惜揭露身分,接任波斯总教的教主,最后带着对张无忌的感情黯然离开了中土。
「明教」来历
也是「憋气」写来
「憋气」的还不只这些个别的角色或情节的伏笔,更大一点的像是「明教」,金庸也是这样「憋气」地写。小说一开场,先出现了一个神秘又不太正道的天鹰教,它是明教护法白眉鹰王离教后所创;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宛如吸血鬼般的人物,还把殷离给抓走了,这个怪人是明教的青翼蝠王。金庸这样去营造明教的形象,让读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教就是一个邪教。
直到成昆的奸谋曝光,光明顶上明教即将大败覆灭,教众们齐声念诵经文之时,读者的心似乎才开始动摇了:
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大数已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俞莲舟心道:「这几句经文,想是他魔教教众每当身死之前所要念诵的了。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世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当年创设明教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传到后世,反而变成了为非作歹的渊薮。」
等到张无忌接任明教教主,准备率教众在蝴蝶谷誓师讨元时,金庸才让杨逍跟新任的教主、同时也向读者解释明教的来历。
原来明教是从波斯传来的,又叫摩尼教、拜火教,融合了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一般人对外来的事物天生有不信任感,加上明教教众长期受官府迫害而行事诡谲,这才被称为魔教。金庸憋了这么久才道出原委,不得不说有它特别的道理。
这意味着杨逍在这个时候才拉着张无忌认真面对这件事,像是在说:你已经当上了教主,关于本教,你还是要稍微了解一下。我在回头分析的时候,觉得真是好笑,可是读小说的时候,却不觉得不对。
首先,张无忌和明教的关系,小说推演得非常非常长,虽然张三丰再三叮嘱张无忌不准身入魔教,他还是一步步成为兴复明教的顶梁柱,这是大布局中铺陈的所有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其次,六大门派从光明顶散去后,突然又来了丐帮、巫山帮等帮会想要趁火打劫,元气大伤的明教无力应付,只能暂且躲入秘道里避祸。但问题是:没有教主的命令,没有人敢违抗教规擅入秘道。这等于又推了张无忌一把。
用这种方式,金庸一方面明明白白地表示,张无忌就是「赶鸭子上架」当上教主的;但另一方面,他的教主之路每一步都是有来历、有理由的,而且读者都能接受、相信。
读《倚天屠龙记》,要懂得欣赏金庸将武当太极功夫中那种悠长的气韵,展现在小说叙事上的惊艳笔法。
(选自杨照《流转江湖:金庸奇侠的异想世界》〈倚天屠龙记:悠长的大布局〉一章,近日由远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