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近有点红

曾镜颖

以前看台湾媒体开口闭口讲的通通都是美国怎么样,美国怎么样,自从金融海啸发生,德国经济在全欧洲支独秀,以一国之力阻止欧元崩盘,外加领导有方的女总理,让台湾媒体好像觉得很有卖点,一些关于德国的新闻突然多了起来。

我到底为什么会决定来德国,理由从以前到现在一样简单纯粹,却没有人真正相信。我只是觉得一个国家名列工业大国,却在森林保育的领域遥遥领先,这两种乍看之下本质必定冲突的领域,居然可以并存无碍,好像很有趣,想来看看,如此而已。至于德国福利制度良好,税金奇重,德国失业率二十年新低,或是德国抑制房价政策有效这些令人艳羡的特点,我那时可是一点都没有想到。

虽然大家应该见贤思齐,但是身为新兴国家的一员,并不能跟已经有两百年退休金制度的已开发国家相比。德国穷人的定义:没钱度假,没办法报纸杂志,上歌剧院听戏,到博物馆增加新知,给小孩才艺课的人是为穷人。整个社会被政府照顾得无微不至,家庭每一代很少因为金钱或是奉养问题纷争,因为每个人工作时都缴好自己的养老金了,每个人为自己负责。若是我在这里提到我每个月要拿钱回家,我同事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爸妈没工作吗?」或是「你爸妈没有养老金吗?」你要怎么跟一个已经有200年退休金制的人国民说,因为台湾过去两百年换了多次政权,有人是难民,有人是被新政权迫害,家家户户要学会为自己打算。唯一可行可用的制度就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制,不然人上了年纪生产力降低后生活品质一定会跟着下降。我发现我不管怎么详细解释历史渊源发展情况,生在如此富足国家的国民就是很难理解。毕竟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给零用钱的大户,爸爸妈妈是急难时的救难队,向来只有下一代跟上一代伸手,上一代即使再穷再不济也有国家顾到食衣住行,不需要拖累到下一代。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呢?

但是台湾的社会问题德国也有发生过,基本上,人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都是类似的,台湾才刚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现阶段开始面对人民过得好的问题。德国处理这个问题已有百年之久,硬要拿台湾现在的状况横加与德国比较,纯粹是打击自己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看清社会问题所在,着手解决,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向上提升,至少不会向下沉沦。羡慕别人城市高楼林立,自己也来建很容易,高楼建起来了,管理组织架构人才却没办法像建高楼一下一夕之间建成。现今科技挂帅,殊不知人文人才其实一个社会最需要最是最难培养起来的人才,不过在轻人文重理工的教育制度里,优秀人才会留在人文领域吗?

突然间感触良多,是突然看到这篇「公厕寻短女子 精通五国语、留德却失业」报导,一个社会体制一个家庭把一个个人训练到精通五国语,却无法打理自己的生活,高不成低不就,是个人的问题还是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留学德国因为与台湾文化差异大,若是在留学期间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像在台湾一样),而不扩展自己的社交网路,是很难在德国找到工作。回到台湾因为留学德国希望一次找到高薪人人钦羡的工作,更是认不清现实,台湾跟德国经济交流又不是多频繁,有什么公司会有职缺需要在德国念到文科硕士的人来做不可?

再论出国打工超红话题,德国每年输出一堆年轻人到未开发国家当志工,打零工也没引起社会多大兴趣,西欧小大陆因为地形无险阻,从自有人类居住以来就一直面临着人才、技术互相辅助互相竞争的状况,哥伦布义大利人,到处游说欧洲各小国没人赞助他,也是一直到西班牙愿意出点钱才让他发现新大陆

德国位居西欧中心,人才跟着钱跑早就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例如这里的医生往英国北欧待遇高的地方谋职,东欧的医生往德国谋职。台湾以前是岛国,外加外交政策封闭,人才资金流通性非常低,现在会发生这些现象,纯粹是因为台湾开始跟国际接轨。不过就像花莲当年北回铁路通车一样,返乡的路通了,却也加速东部人口外流,或是雪山隧道通了,在宜兰过夜的人少了。全球化让四五年级的人拥有电视机电冰箱,也让他们无法不接受自己的小孩会决定在离自己一万公里远的地方落地生根。路通了,该留下来的会留下了,想走的也找到路走了。

德国不是什么都好,台湾也不是什么都坏,个人怎么在一个大时代求安稳是要靠个人的智慧,一个社会的进步是靠多世代和个人的累积,要看历史的轨迹而不是一个时间点的好坏。一个再怎么良好的社会制度,自己不努力也是枉然,而在一个变动剧烈的社会,自己多努力理想也是会实现。西欧的人相信国家应该为贫穷负责,我觉得应该改成国家应该为那些努力工作却依旧贫穷的人负责,这也是台湾社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至于要怎么做呢?别问我啊,我是念理科的。

●作者曾镜颖,留德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