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寶林中毒案大膽假設 醫師聽到這關鍵字猜「米酵菌酸\

国内发生首起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已经累积两死。图/疾管署提供

国内发生首起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已经累积两死。马偕医院收治两名个案, 一名在24日死亡,另一名仍在加护病房救治中,然而早在26日就有医师猜测可能为「米酵菌酸」,最终也在28日解剖报告中获得证实,究竟如何在资料有限的状况,机警推断出案中毒可能?

第一名个案(39岁吕姓男子)食用炒粿条、香兰叶果汁,并且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原当时状况该个案送至马偕急诊时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是中毒反应,起初在急诊虽有急救成功,但后来(24日)在加护病房几小时后就因为器官衰竭过世。

另一名40多岁吴姓女子仍在加护病房治疗,当时由重症科医师收治该患者,并且发现跟先前吕男症状类似,因此才机警咨询毒物科,一度以为是遭到下毒。后续分析推测并不像化学毒,因为这些个案的肝指数都非常高,从几千到一、两万都有,有急性肝衰竭的表现,比较像细菌滋生毒素造成,跟诺罗病毒造成的拉肚子不一样。

急诊医师坦言,个案在不同日期用餐、来院时间也不一样,要发现为相关事件其实不容易。毒物科医师则指出,当时接到重症科医师询问时因为听到关键字「河粉」,因此有了警觉,后来查询大陆曾经河粉中毒的事件做比对,陆续也开始查询美国毒物网站以及相关报导,因此有此推断。

26日时医师就示警,米酵菌酸过往导致大陆地区凉拌木耳、河粉等中毒事件,只要有微量毒素就可能致命;来源保存不当的发酵米及米类制品(如河粉)可能会产生毒素,进一步瘫痪粒线体。

后续随着食物中毒案滚雪球个案越来越多,新光医院也有收治相关个案,致电马偕医师相关个案状况才将事件慢慢串接起来。在法务部解剖报告等出炉,医师的推测也获得证实,显示第一线医疗人员的机警性,形成这次中毒事件的一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