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负面想法的能量 VISIBLE DARKNESS

图、文/ELLE杂志

「要时时保持正面思考」,这句话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只是妳是不是被虚幻的正向思考搞得更加失控,且不知所从?正视自己的负面想法,也能为妳带来新的力量,并且从中知道自己感到不愉快是从何而来。不要逃避它,唯有诚实面对自己的所有感觉与想法,才能让自己的心获得平衡。

PHOTOS:GETTY IMAGES TEXT:LOUISA KAMPS TRANSLATE:SAMSON LEE EDIT:CHELSEA CHEN

「我要让这块布四个对角同时对齐!」这是我母亲在睡梦中咕哝过的台词,描述桌布必须得完美对称地铺在定位上。而我担心这个片段反映出我天生遗传的完美主义倾向:我努力当个正直的好公民,并且期望在别人眼中我完美无缺,甚至也希望其他人也和我一样。

个性乐观又有自信对我来说一向是个优点,但是像我这种正面思考有个问题,就是当我的美好世界观无法适应现实,造成痛苦又累人的不相称结果时,就会产生一点点不愉快,但这种不愉快累积到最后却能够崩坏自己的心。

曾经有个高中好友建议我新年新希望应该许下:「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观感」,我抓住他手臂尖叫说:「大家都认为我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吗?」

当我丈夫和两个儿子把裤子玩具乱丢在地上,我被绊倒之后会有强烈委屈感,再看到他们平静无事地吃饭时,我只能努力忍住不去搥厨房餐桌,继续优雅地做着家事,虽然我非常想要怒吼:「你们可不可以重视我的感受与行动呀!」最终,我并没有做任何剧烈且失态反应,因为这会让我好像一个疯子,而且那不是我想要的形象

当我感到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时,还是会感觉自己快疯掉,但就算如此我也还是要维持美好的平和形象。

这是因为我脑中被植入了过多僵硬的社会价值期待,加上极度厌恶冲突,让我觉得除了隐忍之外别无他法,也因此我经常感觉受困、无法解决问题,然后会对每个人感到生气、怨怼,但更会因为自己的太软弱而对自己感到深深的懊恼。

正面思考的迷思

妳是否也像我一样的个性,曾经委曲求承揽所有事情,累得自己不得喘气,却也无法获得其他人认可的眼光,并且经常感到受困、挫折感重,或许这是妳重新检讨与调整的好时机。

最近,在国外有三本启发性新书,提醒我们:记者Oliver Burkeman写的《解药:无法忍受正面思考者的幸福》、加大里佛塞分校心理学家Sonja Lyubomirsky写的《幸福的迷思》、加大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Marc Schoen写的《你的生存本能会害死你》,提出了一些聪明、好用的方法,可以用来度过人生无可避免的失望,又不会感到压力过大。

身为《卫报》的心理卫生专栏作家Burkeman,因为怀疑他办公桌上泛滥到不行的自我成长书籍,不禁思考长期的正面思考潮流,究竟带给人们什么启示?难道我们从幸福大师得到的大多数改善人生的忠告,都只是废话

于是,他开始研究起这一波流行的自我改善计划,先从最著名的是正面思考方法「保持快乐的想法」开始实验起,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研究显示:被要求不断肯定或沉溺在理想未来的人,实验后的结果,心中的感觉经常比一开始更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妳为了保持一个快乐的想法,妳必须不断扫瞄脑中所产生的负面想法,Burkeman解释,但是这种扫瞄必然「对负面想法的存在加倍注意」。

其实,这种练习法并不能完全地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甚至在无形中会形成压力,让妳觉得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却怎么也做不到,幸福变成摇不可及的梦想。

Burkeman在实验过后认为,人类除了要有保持乐观的想法外,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痛苦、不愉快等负面想法:「即使处理不愉快的体验时,有多么的不理性,但只要我们能自己看清楚其中的问题,却又不伤害他人,就可以从中找到前所未见的好处。」

注意痛苦也有治愈力

心理学家Sonja Lyubomirsky也推荐多注意痛苦,在新书《幸福的迷思》中也提出这项理论,把痛苦放在生活架构里面观察,而不是指过度于专注痛苦之中。她跟其余人都发现明确书写内心可怕的念头和负面经验,能够降低其心理伤害:懂得记录自己深层想法的人,通常免疫功能较佳、较少沮丧,也比其他人能够较快复原。她表示是因为书写过程本身「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接纳并合理化自我的创伤。」

虽然我有共鸣,我倒很惊讶看到Lyubomirsky暗示许多妇女光是交换生活中鸡毛蒜皮问题的心得便可以获益,我一直认为这种习惯很不妥。

但根据Lyubomirsky说法,社交孤立会造成僵化、不必要的黑暗想法,她说:「我们被小事困扰的主因之一,就是我们不寻求社会支援─—有时候我们觉得抱怨很蠢,例如『喔,我被迫排队排好久!』」但是,当抱怨过后获得同情经常让人们想起自己「还有资源与体力去应付」—─光是这个讯息就能帮助解决日常的小问题。

Lyubomirsky希望大家多沟通,更加熟悉日常挫折的本质,因为作好心理准备让我们踢到铁板时,比较不容易失控。她提供这个例子:「当单身时期,我们会跟女性朋友谈我们恋情中的每个细节,当感到恋情不顺利时,会找朋友一起解决。

但是从结婚那一刻开始,讨论婚姻中的私事就几乎变成禁忌,」Lyubomirsky本身已婚有三个小孩,一边叹气着一边告诉我。婚姻所激发的幸福感通常只持续约两年,但是当激情褪去,许多妇女情绪低落,想像自己或自己的婚姻出了什么特殊问题。

当能得知大多数婚姻会经历这个阶段,可以防止妇女反应过度,冲动地跑去诉请离婚、或者去动「她们其实不需要的整型手术」,也可提供别人用过的各种模式因应问题。琐碎日常也会变成巨大压力

弹性思考对心理复原能力很重要,这通常被定义成从逆境「弹回来」的能力。但是根据Marc Schoen的说法,如今许多人在某种随时存在「过度弹性」的压力反应下运作,他称之为「激动抗拒」(agitance),也就是说一有压力,身体就本能的反弹爆发,造成这种现象主因不是单独的创伤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不断刺激,与我们内心对无法处理顺利的事情所产生的不耐烦。

在他的书《你的生存本能可能害死你》中,Schoen认为暴食、滥用药物性爱成瘾与多种医疗问题(心脏病、忧郁症、癌症等)都跟「激动抗拒」的现象相关,他解释,因为在苦恼状态,光是可怕的想法就可能大脑内部引发巨大压力与严重反应,如同当周遭有狮子逼近时的结果。

在慢性压力下,我们的判断脑力减弱,给了「情绪」大脑更多主导权,一旦借由食物、药物、性爱、互传简讯等方式,寻求分泌多巴胺解压的模式在下脑区扎根,就很难再恢复冷静了。

天啊,「激动抗拒」的现象就是在说我。我对礼仪超敏感,会因为乱丢的裤子和玩具卡车发脾气,几乎不知不觉间狂嗑16块饼干的恶习。而我发现,这些事情都可能因为10秒钟的不如意,就成为我自己的压力。

为了自我教育去容忍痛苦而非本能地把它反弹回去,Schoen提出一个练习用来显示如何可以经历某种程度的不适又同时感到相对放松。当我们成功整合正面与负面想法并主动发觉两者的关联,他写道,大脑的理智部分会「发展出更大的自信」可以更有效地处理未来的压力。

我照着Schoen的指示回想我对某个体验充满感激(最近到旧金山出差,我认识了很多聊得很轻松愉快的人),然后刻意深呼吸放松再回想我感觉特别不舒服的时候(最近跟丈夫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之后迅速恶化)。我刻意培养的冷静似乎缓和了争吵的痛苦,让我心平气和地回想。我不再坚信我的焦虑是严重慢性的问题。

还有,我更相信能够经常找回我友善心态的魅力,来宽大地解决问题。这正是Schoen的目标:「别把这种练习视为某种用来漂白现实的新潮流疗法,这很重要」;相反地,把它想成「锻炼大脑的肌肉」会有帮助。我懂他的意思。但我仍然认为这像魔法,生活中来点魔法总是没有坏处

*想知道更多,请上www.elle.com.tw掌握全球流行第一手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