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贸」学运或加速两岸交流

王忠宁

随着王金平「先立法再审查」的承诺,「反服贸学运已逐步落幕。由于本次学运背后,有着深深的「恐中」心理,更有甚者直接高举「反中」旗帜,很多人看来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会因此受到很大阻碍。但笔者认为,此次学运可能是两岸交流磨合过程中的一个阵痛期,之后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依然可盼。

首先,大陆方面会「弃王投马」。在去年「马王斗」期间,大陆虽未明确表态,但倾向支持王金平的意味明显。而此次学运却让中共看清,马英九在支持服贸过程中表现积极,而这与王金平整个过程的不作为乃至今日的背信弃义鲜明对比。现在的两岸关系是两岸分治六十多年以来最好的时期,是两岸交流最频繁、互动最热络的时期,这无疑都是马英九的功劳。中共认识到,马英九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真正推手。

第二,大陆认清民进党不可靠。此次学运虽有质疑是民进党背后操作,但即使并非直接插手,也确有民进党背后支援。虽民进党已无法插手运动后续的发展形势,但中共却看透了民进党游走于大陆和反中之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的行径。尤其,学运的学生领袖多有民进党相关背景,他们也称得上是民进党未来的新生代。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民进党都已失信于大陆。若做最坏打算,即2016年民进党执政,则中共必须要在此前尽快与国民党政权达成一定成果的协议才行。

第三,中共本身也有紧迫性。习近平上台后,加紧改革步伐,加强打击贪腐力度,可以说主要力气都花在了内政方面。虽然相对于大陆内政,两岸事务并非当务之急,但也绝非是可以拖延的任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前的2020年几乎成为大陆一切事业发展的节点。两岸关系的确立,也绝对不能晚于这个关键的时间点。无疑,签订以统一为目标的「和平协议」,是向中共百年党庆最好的献礼。

第四,马尽速确定历史定位。马英九连任后,马上提出自己要达到某种历史定位。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明是怎样的历史定位,但他的历史定位一定是「中国史」的定位,而不仅仅是「台湾史」的定位。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历史定位其实就是促进两岸关系达到某种高度。马英九有着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结,从内心支持两岸统一。无论是推进「马习会」,还是促使陆委会主委部会首长官职身份访问大陆,都可以看出马英九推动两岸关系的迫切心情。4月9日,马又强调,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且不排除推动两岸「政治议题」。此次学运使马英九没有退路可走,只能更加激进向前。

第五,无法寄希望于年轻世代。这次学运的发生,让两岸都看清台湾年轻一代对「中国」认同感的大幅降低和强烈的「恐中」心态。两岸之间现在之所以往来密切,是因为推动两岸交流的上一代人还有着很强的「中国」认同。而这些已经没有「中国」认同的年轻世代,将会成为台湾未来的主人,那时的两岸关系很难再靠这种国家认同和民族情义维系。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如果两岸之间的关系不在老一辈世代做个确定,年轻人之间越走越远,走向融合的两岸关系将很难实现。

第六,大讨论促进对陆了解。虽然太阳花学运高举标榜反对黑箱操作,但实为反服贸。而立法院外围的民众,却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参与到服贸利弊的讨论中。理不辨不明,误会不说不解。有些反服贸者虽捏造事实、抹黑大陆,但却在不断一来一回的讨论中被反驳和澄清。这次学运所掀起的大讨论,使一部分恐惧大陆的民众在审视服贸过程中重新认识大陆。这有利于化解民众对大陆的误会和刻板印象,使今后的两岸交流中减少阻碍。

最后,学生影响日渐势弱。由于学生无上限的加码与长时间占领国会,使得原本支持或同情学运的民众开始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这场学运若以330大游行为终点结束,本可以得到广泛的好评和肯定。但330却成为转捩点,使原本让民众有所期盼的学运反而让人民产生不满,支持率一路下滑。近日,占领议场的学生又召开「人民议会」,更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闹剧一场。而民众也不得不因此而重新考量这个学运的正当性、其反对内容的合理性。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民众也开始重新反思两岸关系未来何去何从。

两岸关系交往过程中,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一、因不了解致使好奇的起步期,此时台湾民众较愿意接触大陆,且当时台湾在交流过程中占有优势和自信;二、发现两岸差异、却又了解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冲突期,也是现在这个时期,是一个摩擦不断的磨合期;三、了解增多、缓和敌意的和平期,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台湾迎来长久稳定的时期。纵使民进党再次上台,也无法阻挡两岸交流的大势所趋,只能影响到两岸融合进程的速度快慢。风雨过后是彩虹,寒冬过后是暖春。相信两岸关系经历这次的磨合期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未来。

●作者王忠宁,笔名,自由撰稿人博士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