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溅山成迪士尼种族歧视碑

迪士尼乐园决定将飞溅山的主题改成《公主青蛙》。(摘自disneyfoodblog)

迪士尼乐园的飞溅山一直是热门的刺激游乐设施。(摘自disneyfoodblog)

《南方之歌》中的非裔角色都被描绘成天真愚钝,开心地在农庄工作。(摘自网路

《南方之歌》是迪士尼娱乐帝国庞大片库中最严守的秘密之一,过去逾30年不曾以任何形式美国重新发行过。以《南方之歌》为主题的飞溅山,自1980年代末期就开始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形同于一座矗立于「全世界最开心的地方」之中的巨大种族歧视纪念碑,以水花激溅的刺激旅程,掩饰着长期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无形歧视。

首映于1946年的《南方之歌》以真人搭配动画的形式,描绘由城市搬到外婆在美国南方农庄的白人小男孩强尼认识了在农庄工作的非裔工人雷摩大叔,雷摩讲述兔子狐狸与熊的故事,强尼则总能将在故事中学到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该片最有名的就是歌曲〈Zip-a-Dee-Doo-Dah〉,不仅赢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也是飞溅山的主题曲

〈Zip-a-Dee-Doo-Dah〉轻盈无忧的节奏歌词,其实就是《南方之歌》的写照,乍看之下没有杀伤力,但当故事发生在1800年代的乔治亚洲农庄时,就成为美化净化奴隶制度的歧视范本。《南方之歌》全片没有提及「奴隶」这个字,但细究故事的年代,这些在农庄的非裔工人们自然都是奴隶,但片中的非裔工人全都被描绘得怡然自得、开心工作,但非裔角色明显地愚鲁且地位比白人角色低下,也都很满足于替白人们在农庄上做粗活。

强尼因不适应农庄生活,想偷偷逃回城市时,片中的非裔角色们却用接近毛骨悚然的愉悦情绪,诉说着在农庄上工作的美好,也乐于停留于权力地位的末端安分守己,实质上等于是让奴隶们宣扬在农庄无偿劳动的美好,不仅强调服从的好处,也千万别逃跑、更不要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一群人看来无伤大雅的内容,很可能是另一群人无法逃离的烙印,美国终于在佛洛伊德之死后让大众达到隐忍的限界,开始展开迟来的文化层面转型正义

电影戏剧是最大众的娱乐活动,但台湾长年以来在作品中也无形地存在着系统性的文化歧视,不论是针对原住民族、客语族群台语族群、又或是东南亚外籍族群的刻板描绘至今仍充斥荧幕持续从文化层面教导着下一代歪曲的世界观,是台湾民众迟早必须正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