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眼亚洲/从「恋恋莿桐北海道」看台人「奴」性坚强

作者陈庆德

一样,我们还是用那句老话反省我们的土地的「意义」,乍看这些图片,鸟居(とりい)、神社巫女,我们很难想像这是出现在什么地方的场景?是在日本?韩国?还是台湾呢?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是「日本文化」的图像出现。

▲日本嵯峨鸟居本、一之鸟居(图/截取自京都市观光协会粉丝专页)

过完除夕,初一便是大伙出门踏青、踩街的日子,而在台湾,很多主题馆都想趁着年假吸引游客,赚个观光财,本是人之常情,难得家族亲戚大团圆,出外聚聚、走走,增进感情,也为好事。

笔者也是如此,趁着今年寒假回台团聚之时,家中亲朋好友突然提到踏青、踩街的景点,上网搜寻一看,看到2015年2月14日开展(至2月23日)的「恋恋莿桐北海道」的消息,原来是莿桐乡农会配合西洋情人节,又刚好因为今年过年日期比较晚,约近二月中下旬,因此在推广本地农产品情况下,顺水推舟地,把展期延长到过完年后,而根据报导,即使在莿桐乡农会「经费补助减半,加上节气影响插秧日期,部分农民无法配合打造花海,往年60公顷的花海区,今年只剩下30公顷的花海」的不利条件下,云林县莿桐乡农会还是咬紧牙关,打造出「装置艺术」(?)来吸引游客前来,一览莿桐花海节美景

▲云林县莿桐花海(图/取自莿桐巷弄间粉丝专页)

而要吸引游客前来,最重要的就是主题、内容,而「恋恋莿桐北海道」一语,完全看不出来,这跟花海,当地特色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更为严重的,这些「装置艺术」(?)跟花有什么关系

搜寻印入眼帘的,最引起目光的无非是「鸟居」、「巫女」,很难想像,这些在日本当地,具有着「宗教性」的建筑图像、人物,怎么会跟花海扯上关系呢?

如果若要从日本人角度而言,单纯而言,鸟居一开始,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木门代表着日本人简洁的设计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在日本人心目中,当人穿过这道门,就进入了神域,而恰巧的是「穿过」在日语里叫做「とおりいる」,连续发音的话,就变成了「鸟居」(とりい)的读音,且在很多标示日本观光景点的旅游地图上,神社的入口处都是以鸟居作为标示,当作标地来显示。

▲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千本鸟居红色长廊让人赞叹。(图/黄士原摄)

而若从台湾人角度而言,这样的鸟居、神社,无疑的是代表日治时代的象征,如日据时代10月28日祭典纪念日当天全岛放假,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从台湾各地涌入神社,而最有名的神社,就是台湾神社,因为台湾唯一的一座由皇室奉献供品官币大社,主要祭祀的是日本古神话中的开拓三神,以及接受台湾期间逝世于台南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而这样的台湾神社在当时,不只是在台日本人的信仰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殖民当局企图改变台湾人民宗教和文化认同的象征。这也难怪,当笔者有些朋友看到这报导,也冷笑着,难怪台湾境内会有人会自嘲台湾人「奴性」强,因为在于装置艺术时,还是难以忘记「神社」,因为它能吸引到人潮(信徒?)。

而时间来到21世纪,我好奇的是,这样的装置艺术(?),日本鸟居、神社,甚至在莿桐乡农会的体贴之下,连邀请卡都设计成日本神社状,完完全全「莿桐北海道化」。但笔者好奇的是,这样的「日本」鸟居是如何「演化」,而跟花海节连结上关系?

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吧?就是为了吸引人潮。要吸引人潮,就得精心安排,原本是在云林县莿桐乡农会好意策划设计之下,想要打造出一个踩街、踏青的地点,来推销自己的花海节,台湾人「借」的意识在此发酵之了。

对日本人而言,「宗教性」的鸟居、神社、巫女,来到台湾,完全改头换面,变成在路旁随人拍照,进进出出的俗世领域,「鸟居」还是「乌居」,似乎已经不太重要,反正能吸引到人潮,就行了。

桃园县忠烈祠日本神社,保留了鸟居大门。(图/东森新闻)

而对台湾人而言,神社「去历史化」,也不再象征当年日治时代殖民政权的象征,因为也不重要了,只要游客能被吸引到此,在展期来到莿桐的北海道(还是北海道的莿桐?),拍几张美照、上传到FB,这样的鸟居、神社,就已经达到功用,而云林县莿桐乡农会的装置艺术也就达到目的了。

如同笔者在《无镜国度—台湾人「借」的意识》(暂订,唐山出版社)所揭露的,21世纪的台湾人意识中「借」是一种反噬的力量,反噬着主体,当主体尚未出现前,它是以借的方式来凸显之,同时又是遮掩着自己,而当莿桐充满着这些喧声夺主的鸟居、神社、巫女,有谁会想到这是「花海节」呢?当力倡、推销「花海节」时,怎么又会让人想到鸟居、神社、巫女?

究竟是象征台湾图像的三太子、莿桐,和花海可当作主体「上不了台面」、比不上鸟居、北海道,和巫女,吸引不到更多的游客,所以,让莿桐农会下了这个决定吗?

还是鸟居、北海道,以及莿桐,这三者确有其内在关联呢?

而这个疑惑,至今仍是迷惑着笔者。

●作者陈庆德,南韩国立首尔大学,西洋哲学组博士候选人,主攻现象学」,着有热销《背包韩语》(联经出版社)、《韩语超短句》(统一出版社)等系列韩语学习书籍,目前在两岸三地已计发表文字150万字,近40本著作,目前沈溺于神话世界、翻译理论分析,以及亚洲文化差异诠释,当然,最爱的还是台湾。ET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