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失智上身?医曝:病毒入侵也会害人脑雾
感觉失智上身?医曝:病毒入侵也会害人脑雾。(示意图/Shutterstock)
全球COVID-19冠肺炎疫情稍微缓解,但台湾周边国家的疫情仍在升温,不可不慎。Omicron虽偏向轻症,但传染力强,仍不可忽视风险。近期不少人讨论感染Omicron的症状时,提到「脑雾」(Brain fog),内容大致上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实早在疫情前,大家都会说「感觉无法专心」、「怎么这么健忘」,这就是脑雾!
●脑雾并非新名词 COVID-19后遗症有它
其实早在COVID-19刚开始流行时,就有人发现康复者的「Long COVID」中,有「脑雾」这个后遗症;WHO于2021年10月,将脑雾纳入「Long COVID」行列中。
「Long COVID」是指罹患COVID-19后的康复者,在3个月内的后遗症。过去大家总担忧「肺纤维化」等后遗症,因Omicron变异株的症状轻微,极少造成重症,才让脑雾这个副作用,回到大众视野。
日前北荣为染疫康复者门诊的初步追踪也察觉到,曾感染COVID的人,有4成的人有脑雾症状。不过目前「Long COVID」相关研究仅追踪1年多,追踪到的内容有限。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蔡睿苹表示,就他对脑雾的理解,与COVID-19有关的脑雾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与头痛、记忆不好、自律神经失调现象。「这些症状以主观认定居多。脑雾的症状范围很广泛,因为这并不是特定的神经异常。」
●病毒入侵脑部就有可能脑雾 另外药物或PTSD也会
蔡睿苹医师表示,病毒进入身体,是透过ACE2(血管收缩素转化酶2)在细胞里复制病毒,开始感染。ACE2在肺部很多,血管内皮都有,感染者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以外,血管内皮细胞可能会发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就会组织缺氧,出现免疫反应,「这部分与以前的SARS有点像。」
另外病毒确实有可能伤害「血脑障壁」。血脑障壁是一层在血管和脑之间,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防护膜。但血脑障壁的细胞受损,病毒入侵脑部,便会有记忆功能受损,或是血栓、微血管发炎情形。「就像『肺纤维化』,血脑障壁、或是血管内皮受损以后,很难恢复其功能,将有一些后遗症。」
另外蔡睿苹医师认为,治疗COVID-19的药物可能有反应钝化这类影响脑部的副作用;染疫后的康复者罹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话,也会因失眠、焦虑、忧郁等心因性影响,造成脑雾。
●即使未感染 脑雾仍很像失智症前期表现
蔡睿苹医师表示,如果暂时放下Omicron病毒不看,脑雾的症状确实很像「轻微认知功能障碍」、「主观认知障碍」等失智症前期表现。当事人会不确定是否只是老化,还是真的有失智症。
脑雾能够治疗吗?蔡睿苹医师认为,仅能针对自律神经失调或是情绪(忧郁、焦虑)等表现做治疗。因目前的药物多以阿兹海默症为主,如遇到记忆不好、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这类比较接近「血管性失智症」表现,或发炎反应的后遗症,因为机转不同,目前健保给付的药物效用可能不够好。
另外,如果是身心科相关药物,或是自律神经失调的药物或许有用。正如前面提到,目前观察到的脑雾症状,接近早期失智症为主,「目前仅能对症状做控制,或是最根本的预防法则:避免感染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