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脱贫(三)攻坚队的日常 北大博士常超:白加黑、五加二
记者曾俊豪/甘肃报导
为了让「脱贫攻坚」更有效率,大陆官方改变策略,从过去大范围的财政补贴转为「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替当地贫困户量身订制脱贫措施,「精准扶贫」的做法也比过去更需要人力。以广河县红星村为例,当地有一支「精准脱贫敢死拚命攻坚队」,队员从政府单位借调驻村,甚至国台办也派员下乡。
今年33岁的常超拥有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原本是国台办新闻局的主任科员,去年九月到广河县红星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他表示,当地生活作息都很早,平时大约六点半、七点就要起床,跟着脱贫攻坚队员一起到各家各户拜访。在工作没什么休息时间,「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
常超指出,当地贫困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再来则是特殊风俗,导致外出打工的人很少。一开始投入扶贫工作,费了不少功夫融入当地居民生活,驻村的这一年来,开导村民外出工作增加收入,也为孩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渐改变教育水准较低的状态,当地甚至有大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甘肃广河县红星村「第一书记」常超。(图/记者曾俊豪摄)
事实上,为了提升效率,大陆官方近年力行「精准扶贫」战略,以红星村为例,他们成立「精准脱贫敢死拚命攻坚队」,队员也就是「帮扶人员」的角色近似于台湾社工,必须追踪贫户,解决其生活上面临的各种困难。
任职于广河县台办的妥丽玲也是脱贫攻坚队的成员之一,她表示,过去大陆中央采取「大范围扶贫」,容易出现资金来了却没有人跟进的情况,现在则强调「精准到位」,当地贫户每一户都有安排成员追踪。
▲妥丽玲(左一)与其他脱贫攻坚队员合照。(图/记者曾俊豪摄)
妥丽玲指出,脱贫攻坚队员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跟农户交流,才能了解具体问题,像是资金、生产技术、小孩上学,甚至家人生病等,进而「量身定制」,为每一户家庭想出解决方案。
广河县政府统计,国台办帮扶当地已有23年,协调实施100多个项目,投入各类资金达4000万元(单位:人民币,以下同);帮助修建学校49所,解决近3万名学生就学问题;修建人饮工程28处,提灌工程9处,解决2.3万多人饮水困难。
▲当地村民改饲养牛羊增加收入。(图/记者曾俊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