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鼻胃管!健保署新增移除奖励 每年1.3万人受惠

健保署3月30日共拟会议通过新增「成功移除长期留置鼻胃管并恢复经口进食」诊疗项目,共投入约3900万元,每人次奖励3000点,最快6月1日公告实施。(中时资料照)

鼻胃管对病人来说是一大折磨,除影响外观,生活品质、生命尊严也大受影响。为鼓励医疗团队积极协助病人移除鼻胃管,响应「无管人生」,健保署3月30日共拟会议通过新增「成功移除长期留置鼻胃管并恢复经口进食」诊疗项目,共投入约3900万元,每人次奖励3000点,最快6月1日公告实施,预估每年约有1.3万名长期留置鼻胃管病人受惠,盼助病人重拾享受美食的喜悦。

当病人罹患咽喉与上消化道疾病、刚做完重大手术或失去意识等因素,以致无法由口进食或吞咽功能异常时,就必须装置鼻胃管,从鼻腔插入导管,经咽喉进入食道而到达胃部,给予流质食物。放置鼻胃管往往是医疗照护的需要或考量,但难免会让病人伴随咳嗽反射、呕吐等不适感。

健保署长李伯璋说,鼻胃管的放置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病人外观,除了忍受疾病折磨外还必须面对外在的心理压力,生活品质及生命尊严大受影响。因此,医师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么处置对患者才是最好的,而要怎么帮助这些鼻胃管病人移除管路,也是健保署这几年来努力思考的议题。

根据健保署统计,2021年留置鼻胃管3个月以上的病人有7.9万人。事实上,这类病人其实可在黄金恢复期透过专业复健训练及治疗后,移除鼻胃管,恢复由口进食。不过,临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担心病人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宁可让病人留置,另安养机构可能因缺乏照顾人力,灌食比喂食方便,导致病人一直仰赖管灌维生,能成功移除鼻胃管者并不多。

一旦病人长期依赖鼻胃管进食,势必缺乏咀嚼刺激,造成口腔腭面肌力或其他生理机能衰退,如脑部及心血管功能退化,也会带来家庭照顾者的压力。立委刘建国、财团法人厚生基金会近年积极倡导「无管人生」,推动鼻胃管移除及吞咽训练等议题,皆持续对此议题表达关注。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而留置鼻胃管的病人,现行健保支付标准已给付各种评估、检查及训练项目。此次新增「成功移除长期留置鼻胃管并恢复经口进食」诊疗项目,系针对脑中风、神经、喉部疾病、头颈部癌症及老年退化等原因,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而留置鼻胃管达3个月以上者。如经医疗照护团队提供吞咽或口腔功能评估训练,成功移除管路,并「恢复经口进食,且未重置鼻胃管1个月以上者」,每人奖励3000点。

健保署表示,这次新增移除鼻胃管奖励目的,主要考量移除长期留置鼻胃管有其相对的困难,且需仰赖跨专业的医疗团队合作,希望透过鼓励的方式来回馈医事人员付出的心力,让更多咀嚼吞咽障碍且不得不放置鼻胃管的病人,恢复正常生活机能,重拾品尝食物的喜悦,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