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韬光养晦 绝不当头到奋发有为

1978年底,邓小平掌权后,中美关系升温,并以韬光养晦做为外交战略。图为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共建政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 (新华社

中共外交政策演变

中共建政以来,外交方针几经调整,在冷战时期中国与美、苏关系的跌宕起伏,更改变了世界格局;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在习时代则变成「奋发有为」。学者指出,在经历川普时代美国的战略收缩下,大陆某种程度是不得不当起这个已推不掉的「头」。

回顾中共外交政策,在建政初期以意识形态挂帅,约从1949年到1956年,毛泽东采取向苏联「一边倒」,在史达林要求下参与抗美援朝(韩战),苏联之后派专家到大陆传授技术并协助建设。这既有意识形态亲疏原因,也与大陆当时国力有限,需要发展,以及冷战开始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结构有关

到了1956年,因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诠释,与当时仍强调武装斗争精神的中共,出现理念分歧,中共批苏共走上「修正主义」,与苏共开始渐行渐远,毛泽东不再向苏联一边倒,改成「两条线」战略,既反美帝,也反苏修。这样的反美反苏路线,直到1969年3月,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军事冲突,让中共再次调整外交政策。

珍宝岛事件后,中共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与此同时,陷入越战泥沼的美国,也感受到苏联的威胁,有意「联中制苏」,于是中美一拍即合,1970年代中美在国际上组成了「反苏统一战线」,也就是在这段期间,中美关系大跃进直至1979年建交。

1982年3月苏共对中共释善意,两国重启政治谈判;同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型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开始走向「独立自主」外交;到了1989年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严重打击中共国际形象,以及紧接着1991年苏联解体巨变,国际的反共浪潮,邓小平遂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从此「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被大陆奉为圭臬长达20多年。

随着大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的提升,2011年正式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增。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参加「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邓小平强调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已经悄悄变成了「奋发有为」。

铭传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认为,如今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然动见观瞻,其他国家会主动上门,前几年美国又历经川普这个「逆全球化」的总统,让美国表现出战略收缩,虽然当年邓小平说「绝不出头」,但如今中国某种程度不得不当起这个已经推不掉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