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标准更严 医曝:控制这数值以下 防染疫转重症
高血压标准更严 医曝:控制这数值以下 防染疫转重症。(示意图/Shutterstock)
高血压不只是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糖尿病、肾脏病等重大慢性病风险因子,更可能增加COVID-19的重症及死亡率!每年5月17日为世界高血压日,国健署指出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与高血压直接相关的三种疾病。呼吁疫情期间,更应做好自我血压的量测工作,注意血压变化,才能远离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血压控制要在130/80以下! 助降低中风、心血管疾病风险
亚东纪念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吴彦雯医师接受《潮健康》采访表示,今年高血压治疗指引更新版本中有两大重点,第一强调居家血压的重要性,鼓励民众正确执行「722」,每周7天量测血压,以利血压控制稳定。第二是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统一将高血压标准下修为130/80毫米汞柱。
吴彦雯医师指出,数项大型研究如2015年《SPRINT》研究,以及近年两岸地区针对亚洲老年人的《STEP》试验,都已证实血压控制较低的族群,能减少心脏、肾脏病变,以及中风、心肌梗塞和肾病变风险。若能将高血压控制在较低数值,可得到较佳的器官保护,尤其是中风、心血管疾病将显著下降。
(图/潮健康提供)
老年人控制血压标准可较宽松?吴彦雯医师表示,年长者的确有药物敏感度、姿势性低血压或多重药物交互作用等等考量。端视本身为「健康高龄」或「不健康高龄」的状态。长者如果以130/80毫米汞柱为标准,没有不舒服或副作用,应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标准之下,有助于减少中长期并发症,更能保护器官。
●高血压会增加确诊重症与死亡率? 居家务必量测3数值
疫情是否导致国人高血压控制不良?吴彦雯医师表示,去年疫情爆发时的确回诊率下降近5成,今年虽然Omicron确诊人数攀升,回诊率只略减5%-10%,显示国人渐为了解疫情之下,高血压等慢性病控制的重要性。另外,也有部份民众长期忽视血压数字,直到施打疫苗才开始重视血压问题。
Omicron病毒传染力强,社区感染率预计将持续上升,吴彦雯医师指出,每个人接触病毒演变成重症的机率差异非常大。综合多个观察性研究发现,若只有高血压一项风险因子,演变成重症或死亡风险约上升一到两倍。但如果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再加上其他风险因子如年长、抽烟等,重症与死亡风险更大幅上升,不可以道里计,必须非常小心。
吴彦雯医师提醒,除了施打疫苗,做好防疫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对慢性病患者而言,防疫期间注意身体状况,包括量测血压、血氧、心跳,以及规律用药控制好慢性病,都是影响身体保护力的重要关键,不可轻忽。
(图/潮健康提供)
●高血压药与抗病毒药有交互作用? 应准备自身用药清单
不少民众关心心血管疾病药物与口服抗病毒药的用药安全。吴彦雯医师指出,辉瑞的口服抗病毒药Paxlovid会经由肝脏酵素代谢,因此与血压药种类中的钙离子阻断剂可能有交互影响,导致身体药物浓度上升,但影响并不甚大。
反而是心血管疾病其他用药如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降血脂药、抗心律不整药物的交互作用机制复杂,建议病人准备自己平时的用药清单,在医师问诊开立处方时双重确认,确保自己的用药安全。
(图/潮健康提供)
●正确量测血压722法则 高低血压差60以上要就医
吴彦雯医师提醒,居家量测血压的「722」法则,首先要注意量测血压时应保持正确姿势,避免翘脚、身体未靠椅背、双脚未平放地面等错误动作。第一个「2」是指每日起床后一小时与睡前各量测一次;第二个「2」是每回量测2次取平均值,若有心律不整或心房颤动等疾病,须量测3次平均较为准确。
血压差异太大也要特别注意,吴彦雯医师表示,若2次量测血压差异过大,建议休息一段时间后再量测。当两只手收缩压差异大于15毫米汞柱(mmHg)以上,血压较低的手臂侧可能有锁骨下动脉狭窄等问题。至于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大于60以上,可能与主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有关,应适时就医咨询心脏内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