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血压标准就愈宽?大型研究:控制在这数值最好
年纪大了血压标准就愈宽?大型研究:控制在这数值最好。(示意图/Shutterstock)
国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高血压,传闻年纪愈大,血压标准值可以跟着放宽、容许较高的血压,这是真的吗?无论何种情况,血压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就没问题吗?
70多岁李太太最近量测血压大约都在148/85 mmHg,她看网路流传,70岁以上女性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56 mmHg以上,因此放心不少。不仅网路传闻这样说,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国家防治高血压联席委员会治疗指引(JNC8)也曾建议,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药控制血压的目标为150/90mmHg。如此看来,年纪愈大,高血压的容许值可以较宽松?
●血压130/80mmHg以下 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四分之一
「从全球和国内的研究显示,年长者血压目标完全没有理由放松,他们因为降血压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下降完全不低于年轻人,甚至更多。」台湾高血压学会名誉理事长、台大医院整合医学科主任王宗道说。
王宗道解释,2014年,JNC8将服药控制血压的目标订为小于150/90mmHg,是因为尽管观察性研究发现,血压愈高,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愈高,却缺乏大型降血压研究证实对年长者降到140/90mmHg以下能真正降低风险。而此指引一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反而增加。
后来,在美国执行的SPRINT(收缩压介入试验)研究发现,即使年长,收缩压控制在小于130mmHg,相较于控制在130~150mmHg,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仍可大幅降低四分之一,随即于2017年更新指引,将标准下修至130/80mmHg。
这是西方、白种人的研究,那么在华人地区也适用吗?
王宗道与台大医院团队日前与中国大陆针对华人地区进行大型降血压目标STEP研究,将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透过服药方式,1组人的收缩压控制在110~130mmHg,1组在130~150mmHg。
结果发现,前者的受试者未来发生心肌梗塞、脑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机率,相较于后者下降了26%,再次证实,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30/80 mmHg,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效果。这项研究也于今年8月底刊登于全球医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
●个人化血压治疗原则 用药后舒服、不须忍耐副作用
新光医院心脏内科主任洪惠风也表示,虽然年纪愈大,血压容易上升,但不表示年纪大,血压就「该」高。而且,血压高也不是老化的必然现象,如果平时注重保养,身体没有退化、血管硬化,年纪大不必然血压就会高。
但高血压患者若吃了药、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却感到头晕、不舒服,还是要勉强维持在这个标准以下吗?
王宗道指出,临床上,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病人吃了药,不该有任何不适,虽然台湾高血压治疗指引已全面修正血压目标为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假设病人原本收缩压160mmHg,靠药物降到140mmHg却感到不舒服、无法忍受,就该放松标准,允许血压高一点,并找出背后原因,对症处理。
他解释,有研究发现,有些人血压降愈低,死亡风险愈高,例如病人可能两侧颈动脉严重狭窄,需要较高的压力将血流输送至脑部;如果血压勉强控制在一个标准,脑部却血流不足,反而增加风险,这时便应适时放宽病人的血压标准,「吃血压药基本上是要让人很舒服,而不是忍耐副作用在吃药,这就是个人化治疗。」
●4大原因易造成血压忽高忽低 先找出血压波动的模式
不过,没有高血压,或者血压没有超出标准值太多、却时常忽高忽低,这样好吗?
造成血压忽高忽低的因素非常多,医师通常会先找出病人的血压起伏是否有固定模式,有些人清晨时血压特别高、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则在晚上。大抵来说,造成血压忽高忽低有以下几个因素:
洪惠风表示,大多数时候血压都是起起伏伏,临床上,收缩压在20~30mmHg的范围内变化都还可以接受,但如果在稳定状况下量血压,收缩压变化可从90达到170 mmHg,显然就有问题。
1.药效减退:例如上午吃血压药,到了晚上或隔天清晨药效不足,可以考虑调整服药时间或改用长效药。有些人晚上血压高,也可能是白天吃的血压药,到了晚上药效已减退。
2.药物影响:例如感冒药、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类固醇药物、某些生物制剂、抗血管增生药物等,都容易造成血压上升。某些治疗摄护腺肥大症状的药物则容易造成姿态性低血压。
3.神经病变疾病:常见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洗肾病人等,容易并发交感神经病变,产生姿势性低血压,平躺时血压较高,站起时血压降很低,导致头晕、容易跌倒。
4.情绪、饮食作息影响:例如「白袍高血压」,病人到医院看病因为紧张,产生暂时性的血压上升;或者固定在下午血压才上升,而且只有周间星期一~五才会下午血压高,可能是受到工作、情绪影响,睡个午觉就有机会改善。其他像是喝热汤、洗完澡、运动、天气冷、打疫苗等,都有可能造成血压明显起伏。
●长期血压起伏恐是血管硬化 中风、心肌梗塞风险高
王宗道提醒,虽然血压平均值控制在理想范围、避免过高相当重要,但如果长期血压忽高忽低也要找出原因,因为血压起起伏伏反映的是血管硬化、失去弹性,无法适当调节扩张或收缩,将来发生心肌梗塞、中风、甚至死亡的风险也较高。
此外,基础血压值控制在理想范围也能避免波动幅度过大。例如一个收缩压120 mmHg的人和收缩压180 mmHg的人,假设情绪影响造成血压波动幅度20%,这时平常血压180 mmHg的人可能就飙升到216 mmHg,而平常血压120 mmHg的人则微幅上升至144 mmHg,甚至血压高的人波动百分比还会更高。这也是为何医师多数时候更重视病人的平均值,甚于偶尔的血压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