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订制”将成“新制造”转型方向?

新华社杭州2月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余靖静)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新制造”越来越为业界所重视。专家分析说,中国的“新制造”正在从“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与创造过程将很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新制造”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者为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近日,少海生态圈合伙人李杨说,现代都市人加班多,陪伴孩子时间较少,而他们又相对重视陪伴和子女教育。基于这样的现代消费需求,少海汇生态圈发布了一款智能家居产品“有屋虫洞”,其设计中有几项与“陪伴和子女教育”有关。例如,当孩子想念父亲,只要对着智能客厅中的电视喊“爸爸,我想你了”,视频通话就会自动连接到孩子父亲的手机,而且没有拒听键。

“现在的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小溪说,在旧模式中,企业要么拥有自己的品牌,要么给苹果富士康知名企业代工。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平台。“平台的背后是消费者。什么决定了平台上消费者的忠诚度呢?个性化定制。”张小溪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最终消费品生产一定会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消费者很有可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过程,出现所谓 产销者群体。”程华说。

“消费者的需求很多,但如果我们端出来的 菜 不合口味,消费者就不会爱吃。”李杨说。

企业“紧密型生态圈”模式,能否助推“新制造”?

张小溪说,关于从“制造”到“智造”,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日本在AR、VR和人工智能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专家分析说,目前中国不少制造企业都在尝试,方向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对传统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智能改造;有的企业把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结合起来,建立了包括采购、物流服务的上下游价值链信息数据体系;还有一些身处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组成了“紧密型生态圈”模式。

李杨说,在少海汇的智慧家居生态圈中,有专门面向万科、恒大等房地产开发商的有屋集成,有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有住网,有专门做智能家居整体研发的有屋科技,有做语音控制的克路德机器人,有做智能门锁寓公网……“在生态圈模式中,各企业都是独立发展,不会被控制或干涉。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技术的聚合,创造出最优质的产品。”

转型企业需防范“先走三步是先烈”?

据介绍,少海汇最近发布的“有屋虫洞”有170多项专利,是国内智能家居行业中第一个做到全屋语音控制的智能产品,其中包括回家、离家影院、电视、做饭、视讯通话等多达二十二个场景模式语音控制。

“具体到个别领域看,智能家居是一个技术相对成熟、开始商业化推广的行业,也是涉及软件硬件多个领域技术的合成服务,这种构建企业生态圈进行协作式供给的方向是正确的。”程华说。

专家认为,要构建“紧密型生态圈”模式,资金是关键。“如何解决融资、股权分配以及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是这种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方面。”张小溪说。

专家还认为,要从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时代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制造商的选择也将是多元的。

程华认为,“先走一步是先进,先走三步是先烈”——这是新技术来临时,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在一些基础原材料机器设备领域,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要降低成本。当然,这个过程要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流程、工艺以及产品本身的提升。

“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东西都个性化,但企业如果想要追求超额利润,那么转型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很好的选择。”张小溪说。

(原标题:“个性化订制”将成“新制造”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