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类学家喝茶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馆特展开幕

中央研究民族所博物馆于今(31)日推出特展「跟人类学家喝茶去」,希望透过人类学家研究文化视野,邀请对台湾茶艺文化有兴趣民众专家学者,一起检视与讨论台湾茶艺进40年发展。与会嘉宾一同合影留念。(中研院提供/李侑台北传真)

你知道「茶艺」一词是台湾茶界发明的吗?80年代的茶艺馆如何成功翻转大众对八大行业的印象,而风行一时?你可想过,台湾茶艺文化有相当部分可以说是「新创传统」?你知道台湾茶艺对中国近代茶文化有显著的影响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馆将于今(31)日推出特展「跟人类学家喝茶去」,希望透过人类学家研究茶文化的视野,邀请对台湾茶艺文化有兴趣的民众、专家及学者,一起检视与讨论台湾茶艺进40年发展。

茶在台湾社会扮演许多重要角色:茶是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饮茶是台湾许多家庭饭后的日常仪式,也是最普遍的社交媒介;茶与养生、医疗有关,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其各种功效;茶更超越饮食、生理的范畴,与宗教、品德、文学、艺术,乃至身心修练结合。台湾亦将茶会发展为现代社会一种文化展演的形式,超越过去单纯之「以茶会友」的聚会。茶更是一项重要的商品,无论外销、内销,都对台湾经济有重要的贡献。我们恐怕找不到其他种物,扮演如此多元、重要的角色。此次特展的目的,就在于从人类学的视野,带领大家进入茶文化的世界。

中研院院长廖俊智出席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馆特展「跟人类学家喝茶去」开幕式。(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馆特展「跟人类学家喝茶去」策展余舜德。(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第一单元:茶之为茶

我们随口可说:「茶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不过这句近乎口号的句子该如何了解?以台湾最受欢迎的乌龙茶为例,「乌龙茶」不是把乌龙种的茶树(如「青心乌龙」)上的鲜叶采摘下来做成茶就叫做乌龙茶。台湾人熟悉的「乌龙茶」乃是经由一套特殊的制作工序,做出大家熟悉之乌龙风味,才叫做乌龙茶。「茶之为茶」,乃茶农制茶师傅及学者专家,长期研究如何操弄茶(鲜叶)的物质特性而获得的结果;所以我们说,茶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特展第一单元,就让郑添福师傅的制茶示范,带领我们体验如何制作文山包种茶,并以独到的手法,作出被他称为「秀香」的风味。

第二单元:高山清香

高山茶一般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茶园生产的茶菁所制作出来的茶。大家熟悉的高山茶滋味,是经过农政单位、制茶师傅与消费者共同探索后,于1980年代初期特意开发的茶品。以鹿谷乌龙茶的工序制作,但减低发酵度,只施以轻度烘焙,以清香的风味展现高山环境赋予茶菁的特色。高山特有的清香风味深受欢迎的结果,也导致台茶全面的「清香化」。冻顶乌龙、东方美人,乃至原本即属清香风味的文山包种茶,皆降低发酵及烘焙度;强调香味的表现,也使得双杯品茗备受欢迎。这个清香化的趋势,也被台商带到福建,原本以高发酵及焙火香闻名的安溪铁观音茶,也出现类似高山清香风味的「绿观音茶」。

第三单元:茶艺?茶道

「茶艺」一词乃台湾茶界于1970年代中期发明的新词,以彰显台湾茶文化有别于日本「茶道」正式、严谨的风格。多年来,台湾茶界多以「茶艺」一词代表台湾茶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过近年因为茶艺愈加往美学仪式化的方向发展,「茶席」、「茶空间」、「展演型茶会」及「茶人」等概念的出现,加上精神层次的追求,使得茶艺越来越有「茶道」的味道。特展第三单元因而以「茶艺?茶道?」为题,以两个问号标示着台湾茶文化仍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并凸显茶艺这四十年的发展,呈现百花齐鸣、形式多元的特色。也因此,特展海报以四个色彩鲜明的颜色为底,代表台湾茶文化众声喧哗的现况

台湾茶艺近十年对中国大陆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大陆民众认为中国历经文革浩劫,反而是台湾保存了中国茶文化传统,亟思从台湾学习;而台湾也积极推销,举办各式交流。一个原本流行于闽粤的地方性工夫茶传统,在台湾历经创新,并如传统文化般地被中国茶界吸收。理论上位处中华文化边陲的台湾,反而对属核心的中国有显著的影响。今天,中国各地使用台湾茶艺美学布置空间、茶席,以工夫茶仪式泡茶、举办茶会,可说是近二十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台湾学术界所谓之「新创的(茶艺)传统」,实可以「台湾之光」称之。

此次特展特别邀请两位老茶人──龚于尧何健老师──来谈谈台湾茶艺的发展,做成记录,为这段有趣的历史作见证。台湾茶艺百花齐鸣、风格多元的发展过程,也常让现代茶席呈现混搭的风格。我们准备了各式道具,让大家试摆一个符合自己风格的茶席;也备有茶具,让大家练习注水入壶。要泡出好喝的乌龙茶,入壶的水注需强劲,好让茶叶于壶中松开、释出滋味;注水的角度要让茶叶在壶中滚动,使叶片均匀分布、适当伸展;出汤时,茶壶不要滴水,免得到处显得湿漉漉的。两个动作皆需静心、专注、勤练,练茶因而也成为一种修练身心的方式。您要不要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