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应求 云林黑豆及黄豆咸鱼翻身
云林县加工厂商生产的黑豆产品。(周丽兰摄)
云林县8、9年前曾复育黑豆,因产销管道不顺,农民转为迟疑观望;新冠疫情冲击下,国外大豆原物料大涨,加上极端气候转变剧烈,旱灾愈来愈频繁,云林农民又恢复信心转作大豆,去年全县黑豆、黄豆种植面积达500、600公顷,云林县府今年持续加码每公顷补助1万元,并媒合加工厂商与农民契约种植。
农粮署2015年起鼓励农民转作非基改的黄豆、黑豆,1公顷补助6万元,因国外进口豆价廉,本产黄豆、黑豆无价格竞争力,云林农民虽一度积极复育,面积最多有200公顷,但因收购管道不顺而转趋观望。
台湾大豆年进口量270万公吨,自给率不到0.01%,受疫情及俄乌战争影响,玉米、小麦、黄豆价格都高涨,目前进口黄豆涨到每公斤20元,与台湾自产的黄豆价格差不多,台产大豆目前呈现供不应求。
农业处副处长蔡耿宇指出,云林县大豆、黑豆加工厂的原料需求这2年增加,包括豆皮、豆包工厂、酱油工厂、植物肉工厂都欲与农民契作,台中的豆浆工厂也表达契作意愿。
蔡耿宇表示,云林县去年黑豆与黄豆种植面积达500、600公顷,收购价格每公斤23元至25元,再增种100至200公顷,销售尚不成问题。
农业处办理「云林县国产杂粮工作坊」,媒合加工厂与合作社场、农会、青农,一家生产植物肉公司契作30公顷黄豆,目标是取得碳足迹认证,以利外销。
农业处说,因应极端气候,县府积极推广在高铁沿线种植非基改黄豆、黑豆、高粱等杂粮作物,用水量少且省工省肥,种植高粱面积100公顷、小麦3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