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卖局变身嘉美馆 「画都」风华重现
公卖局变身嘉美馆「画都」风华重现。(图/远见杂志提供、苏义杰摄)
「猜猜这是哪里?嘉义车站附近美丽的新地标。」8月中旬,嘉义市长黄敏惠在脸书分享了两张空拍照,图中建筑运用大量木材与透明玻璃,在夜色中散发浪漫的纯朴美感,让该则贴文吸引超过2000人按赞,并成为近来众人造访和打卡的热点。
黄敏惠透露,这是嘉义市首座古迹再造空间,未来更将是发展地方美学的重要基地,引起市民共鸣:「好期待!嘉义终于有美术馆了!」甚至有人认为「看起来比南美馆还漂亮!」
耐人寻味的是,历经多年酝酿后,终将于10月6日开馆的「嘉义市立美术馆」(简称嘉美馆),何以受获期待?
步出嘉义火车站,沿着中山路往右走,前方出现一栋典雅的复古建筑,门口一棵棵凤凰木,花木扶疏,大多数市民对它的印象,停留在1936年兴建的烟酒公卖局嘉义分局,如今,这边三栋老旧厅舍和废弃仓库,即将以嘉美馆的面貌华丽重生。
事实上,嘉美馆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建筑美学底蕴,其最先设计者即是打造松山烟厂中庭、台南警察署(现为台南美术馆一馆)、林百货的梅泽舍次郎,正因为如此,1930年代最时兴的平屋顶、八角棱柱、几何线条的弧形空间、与楼同高的直立窗台……等,在馆内,可说俯拾皆是。
2013年,确定以此做为嘉美馆后,市府便委托黄明威建筑师事务所与王铭显建筑师进行规划和再造设计。
呼应木都,改采CLT工法
过去,阿里山一带是台湾的林业重镇,为呼应嘉义过往的「木都」地位,嘉美馆舍弃现代惯用的水泥工法,改以CLT(多层次实木结构积材工法)技术重塑外墙,一来减轻重量,让内部空间冬暖夏凉,符合节能减碳的时代诉求,更让整栋建筑散发温柔的美感。
此外,建筑团队拆除了原先的警卫室,增建挑高三层楼的展示空间,串连三栋相邻的建物,把整个空间和动线打通,并赋予视觉通透的大面积玻璃帷幕,让内外景象连成一气。漫步其间,外头的天光和树影轻盈透入,而馆外的社区民众亦能一览无遗馆内展演动态,内外交融,成为景致一隅。
相较于邻近的「文化古都」台南,嘉美馆虽然没有南美馆气势恢弘,却多了份深入社区的亲民感。
当「市民客厅」,融入生活
拥有多年独立策展经验,2011年成立「草埕文化艺术工作室」的赖依欣,去年5月回到故乡嘉义,接下嘉美馆馆长一职。
她坦承,嘉美馆编制只有九个人,多为文化局转调来的公务员,要服务的市民也不到30万,精准的自我定位,是首要功课:「想要抵达国际之前,一定要先跟社区产生连结!」
首先,嘉美馆将大门改在三栋建筑环绕的凹口,让民众先走过绿意盎然的景观庭园,顺着转角来到闹中取静的开放式中庭,让嘉美馆毫无违和地融入周边社区,彷如「市民客厅」的亲切定位,与闻名国际、同样出自小城市的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如出一辙。
使用空间部分,除中间主场馆的三层楼策展空间,左右两侧建筑还添加了咖啡厅、纪念品商店、图书室、儿童艺术教室等多功能设施,而且,除了中庭大门,面朝中山路那侧,亦有出入口,为的就是拥抱民众。
而早在开幕前,嘉美馆就规划一系列暖身活动,从去年的「想像一座美术馆」座谈、「美术馆伫嘉」工作坊、走入在地咖啡馆的「艺术广播计划on air」、到今年开始发行的馆刊《回归线》和月讯《画外》,不断拉近与民众的距离,甚至,连嘉美馆的视觉识别系统,也是沟通重点之一。
去年11月,嘉美馆办了两场「共识营」,分别邀请馆员和在地艺文工作者,了解各界对嘉美馆的想像与期待。
设计logo的庄济寰,理念是让logo呼应三栋建筑的鸟瞰造型,音似嘉义的「+1」,也有鼓励公众参与的「加一」之意,配色还融入桃红(桃城)及仓木(木都)两种颜色,建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之门」意象。暗喻往后嘉美馆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地方美学平台,邀请民众一同参与。
当然,不少人会纳闷,身为全台最迷你的县市之一,嘉义市为何需要新盖一栋美术馆?
人才宝地,孕育在地艺术家
殊不知,嘉市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特的美学地位。
比方,1938年首次办理的「府展」(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该届入选的嘉义画家就占了两成,被《台湾日日新报》以「嘉义乃画都,入选者占二成」的标题大幅报导,尔后为嘉义博得「画都」美名,成为台湾的艺文人才库,历年来催生出林玉山、陈澄波、蒲添生等重要人物。
嘉美馆正扮演着承先启后的中介角色!如开馆第一档展览《辶反风景》,将展示1930年代多幅同样描绘嘉义地景,却分别运用不同媒材的有趣创作,一窥当时艺术家如何探索所处的城乡风貌,并为传统「写生」发挥不同诠释。
同场搭配观赏的,还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崭新创作,从立体雕塑、现代油画、到即兴涂鸦都有,让人感受近百年来美学典范的流变。
赖依欣规划,嘉美馆先梳理嘉义过往的美学脉络,让在地民众认识自家艺文历史,如儿童艺术教育区的《嘉义的形状——诸罗新风情》,便以林玉山的《诸罗风情》为基底,让学龄前儿童以随意的笔触和图像配置,理解绘画的基本原理和空间感受。
接下来,嘉美馆还会透过驻村、展演、座谈等多元形式,邀请各界艺术家来到嘉义,并走入校园及课堂,让艺文和美学思考,成为嘉义学子生活和教育的一部分,不再束诸高阁。
时光飞逝,80多年前建造的专卖局,不仅见证当年的画都风光,如今也将以地方美学平台的面貌,华丽转生。
《远见杂志10月号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