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善用大获利、大配息、大减资的现金
工商社论
本报4月1日的头版头条报导,全体上市上柜公司2021年的获利,创下4兆2,980余亿元的历史纪录,而且写下从未见过连续三季、每季获利突破新台币1兆元的成绩,2021年全年与2020年相较高出将近1.8兆元,年增率高达75.5%。
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时,许多专家与企业领袖担忧台湾将会遭经济封锁重创,结果全体上市柜公司在风暴中演出漂亮的逆转胜,成功将危机化为转机,全年缴出2.45兆元的税后纯益,跌破一大群专家的眼镜。2021年初,又有一大群专家认定2.45兆元将成为台湾上市柜公司获利的天花板,不料上市柜公司再接再厉,再创75.5%的年增率。
仔细分析这一波台湾上市柜公司获利创新高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大的趋势。首先,增长的产业相当分散,优异的成绩是集体奋斗的成果,例如去年第四季获利季增前五大产业为运输、电器电缆、生技、营建、与观光业,年增前五大为化工、观光、钢铁、电器电缆与运输,如果以个别公司来观察,2021年税后净利较2020年翻倍增长的公司,家数高达321家,占所有上市柜公司家数的18.17%,这显示台湾上市柜公司的总体经营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不会过度集中在少数产业或是龙头企业,平衡增长的样态,有助于整体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
我们从龙头企业的角度来看,也会看到平均、多元的样貌。去年获利超过1千亿元的公司有八家,龙头台积电创下5,965.40亿元的获利纪录,长荣、阳明、万海三家海运公司合计也贡献了5,076亿元的获利,另外有富邦与国泰两家金控龙头,以及鸿海、联发科,八间获利超过千亿元的公司合计贡献1.63兆元的获利,分散在海运、金融、半导体与电子制造业。
其次,企业获利的金额虽高,却不存在「泡沫」的疑虑,我们回顾1985至1990年的大投机潮,上市公司获利的增长与本土房地产价格暴涨互为表里,「资产股」与拥有资产的金融股的暴涨,最终引爆股市与房市的投机泡沫。但是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台股上市柜公司总市值在2020年初为39.1兆元,2022年2月的高点增值到62.8兆元,两年股市总市值增长60.6%,甚至比获利增长还低,这是台湾股市理性运行的结果,上市柜公司大股东、机构投资人、以及本土散户态度谨慎,没有因为获利增长就疯狂追逐,可以看出我们深刻记取1990年前那一波大投机潮的教训,大股东与投资人都以稳健成熟的专业心态迎接获利增长,没有泡沫疑虑,长期动能可期。
第三,去年超高的获利成绩是在新台币强劲升值下缴出的,相较于1985至1990年那一波汇率升值,曾经造成大量出口产业倒闭,如今台湾上市柜公司的体质更为健全,因应汇率变动的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产品摆脱低毛利的恶性循环,尖端的半导体制造业持续创造三成到五成的毛利率,传统成衣、或是科技组装业的毛利率也都能维持在双位数,这是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就。
在创造高获利的亮眼成绩后,台湾上市柜公司的股东与经营团队,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重大议题,是如何运用获利创造的充沛现金,为企业转型升级铺垫出更稳健的增长之路。及至上周已经有1,569家公司宣布今年的股息,累计超过新台币2兆元的现金股息要分派给股东,另外,市场专家以获利的六成派息来估算,今年全体投资人可能将获得2.5兆元的现金股息,这笔充沛的资金如何再投资,无疑是全体投资人智慧的考验。
此外,今年由于长荣、友达、国巨等龙头公司宣布重大现金减资方案,统计年初至今有18家上市公司宣布现金减资,总金额创下历年新高,累计将退还超过570亿元给股东,上市公司现金减资是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的结果,股东获得减资的现金后,也跟现金股息分派相近,必须仔细思考如何选择增长动能较强的企业进行再投资。
不只是股东获得历史巨量的现金,上市柜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部位也大幅提升,近年台湾各产业的上市柜公司现金部位不断增加,三年翻一倍的比比皆是,充沛的现金拿去偿还利率几乎等于零的银行贷款,并不是最佳的财务决策,寻找高成长的标的进行再投资、加速进行并购、甚至扩大买回库藏股都是相对较佳的选择。
再创造天量的获利之后,一向稳健保守的台湾投资人与上市柜公司经营团队,必须思考如何维持增长动能,善用资产负债表及银行帐户里的现金,选择高成长的标的进行再投资。我们当然要谨记当年投机泡沫的教训,却也不能故步自封紧抱无收益的现金,从上市柜公司到大股东到投资散户,都应该发挥集体智慧,为自家企业与整体产业找到未来十年的成长标的,再创台湾上市柜公司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