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力强 逃逸后成强势入侵物种
埃及圣鹮常被当作商业多样性展示而引进动物园,和许多水鸟如火鹤一样采开放式圈养,但因为体型大且适应力强,逃逸后成为强势的入侵物种,带给当地生态许多负面影响。
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袁孝维表示,台湾最初在1986年于关渡湿地发现6只野生埃及圣鹮,后续在其他湿地陆续发现族群踪迹,约2010年做过一次全省埃及圣鹮的普查,统计下来约有600多只,10年后野生族群已扩增为3000至4000只,但因体型庞大适应力强、大量捕食原生种两栖类及和原生鸟种竞逐巢位等。
袁孝维进一步指出,埃及圣鹮在生殖季(约每年4至8月)时大多集中在浊水溪以北,例如台北关渡、新竹南寮渔港、台中高美湿地等,非生殖季大多在偏南部的地区如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甚至是东部地区。
袁孝维说,在埃及圣鹮族群防治上,之前曾试过在卵上喷洒玉米油,使卵中胚胎因气孔堵塞窒息而无法孵化,但5至6月常降下大雨冲刷油膜,且寻找巢窝也耗费大量人力,防治成效有限。
埃及圣鹮在非洲当地是普遍的留鸟,在古埃及王室宫廷的文物及图画中都可见踪影,是神圣的象征,然而有人觉得埃及圣鹮不好看,嘴巴像死神的钩子,但在历史上这种鸟并不是害鸟,是他国动物园为了展示物种多样和作为宠物用引进,逃逸后才对当地生态造成威胁。袁孝维强调,外来种其实是人引入的,这绝对不是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