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干旱触动新兴亚洲通膨敏感神经

干旱将导致稻米供给吃紧,促使米价持续上扬,这可能使新兴亚洲渐趋降温的通膨卷土重来。图/新华社

若非近期锋面接力过境挹注及时雨,国内又险些拉起水情紧报,即便如此,仍不免令人担忧台湾是否已从过往的数年一次大旱,变成每年一旱?其实在全球暖化、气候变迁的冲击下,干旱频繁并非台湾专属,邻近的东南亚及印度,近年亦饱受缺水之苦,因而导致当地农作物收成欠佳。特别是稻作产量下滑,不仅危及粮食安全,米价更攀上十多年来新高,让已经略见和缓的通膨又有蠢蠢欲动之迹象,也为新兴亚洲市场原本乐观的经济展望蒙上阴影。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统计,亚洲地区从1991到2022年间,暖化趋势几乎已经是1961到1990年的两倍。2023年又遭逢圣婴现象发威,助长暖化威力,亚洲各国高温纷创新高。在暖化与圣婴现象的交互影响下,使天气更趋于极端,比如洪水重创巴基斯坦、尼泊尔,造成数百人不幸身亡。与此同时,印度与中南半岛却苦无雨水,气象研究单位IRICS即推测,干旱少雨的天气将延续到2024上半年。

■缺水导致稻米供给吃紧、米价持续上涨

要知道水堪称农业命脉,水资源稀缺势必直接冲击粮食生产,亚洲开发银行(ADB)最新公布的「亚洲发展展望(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就示警干旱将导致稻米供给吃紧,促使米价持续上扬。像是印度、泰国、越南等稻米出口大国,近两年因降雨减少、种植条件恶化,严重威胁稻米产量。泰国政府已公开呼吁农民减少种植水稻以节约用水,印度更以稳定国内稻米市场为由,自2023年7月20日起实施白米(non-basmati white rice)出口禁令。

量少自然也反映在价格涨势,今年1月国际米价为每公吨660美元,跟2022年底的467美元相比,涨幅达41.3%,2023年8月时更一度创下近15年之新高。虽说圣婴现象有望逐渐消退,但余威尚存,尤其印度与泰国两大米仓,今年稻作期间仍面临干旱窘境。稻米产量也因此难以显著提升,市场供不应求支撑米价走强,是以ADB认为2024年米价依旧将维持在高点。

米价飙涨,意味着以白米为主食的亚洲消费者,得支付更高价格,这可能使渐趋降温的通膨卷土重来。按照ADB预测,新兴亚洲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自2022年攀上4.4%的高峰后,今明两年将分别为3.2%、3.0%,呈现出逐年缓降态势。然而,整个亚洲CPI的组成,食物类权重约33%,甚至单就稻米一项的占比更达4.2%。换言之,米价如果居高不下,将加剧食物价格上涨压力,并给新兴亚洲后续通膨走势埋下未知隐忧。

■极端气候 对弱势国家的经济冲击更大

再者,稻米产量短缺,依赖进口白米的国家不免产生危机焦虑感,迫使其寻求替代管道抢购米粮,进而驱使米价走高。以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为例,长期从越南进口米粮,如今为确保库存充足,正计划跟柬埔寨签订稻米供应协议。同属稻米进口大国的印尼、马来西亚,倘若也起而效尤囤积白米,米价恐怕难有大幅回落空间。

粮食恐慌情绪一旦在新兴亚洲蔓延开来,不仅无益于区域稳定,更可能致使通膨风险发酵,波及经济稳定成长。譬如ADB原本相当看好新兴亚洲经济前景,估计今明年GDP成长率皆可望来到4.9%,但却也警告米价推升通膨,将对此增添极大的不确定性。

此次亚洲干旱的受害者,事实上还包含了如巴基斯坦、寮国、缅甸等,那些所得水准较低,且通膨问题又相对严峻的国家,例如巴基斯坦今年通膨率预估将高达25%。由于该些地区消费支出在粮食的比率,相较于已开发国家如新加坡本就偏高,而今米价大涨,对其通膨及家计负担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是为何各界不断大声疾呼,必须更有效地控制暖化,以避免极端气候为经济弱势群体带来更沉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