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能源转型可否成功 资金是关键
地热、海洋能等新兴能源,由于风险偏高,不一定可获得金融业者青睐。图/本报资料照片
能源使用为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如何将高碳排的化石燃料,逐步转换为低碳排的再生能源,已成2050净零排放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故而去年底在杜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决议,与会国承诺进行能源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甚至制定出2030年前再生能源装置容量增至3倍的高标。
然而,根据两大能源国际组织近期报告,实际进度远不如预期,例如资金缺口填补,每年还得挹注上兆美元,可见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旧险阻艰难,尚须公私部门协力突破瓶颈。
■再生能源装置成长速度不如预期
国际能源总署(IEA)借由分析近150国的现行政策与推动计划,发现各国政策仍落后2030年承诺目标30%,甚至只有14国明确订定2030年再生能源装置容量目标,涵盖比率仅12%。无独有偶地,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亦针对能源转型进度提出追踪报告,结果跟IEA研究相仿,装置速度若无法显著提升,2030时距离COP28的3倍目标仍有约13.5%的差距。
会造成这样的落差,并非各国不努力,实际上去年全球再生能源总装置容量,与前年相比共增加473GW(百万瓩)、涨幅达14%,创下历史新高纪录。然而,若想实现3倍目标,IRENA估算年成长率至少得提高到16.4%。再者,能源因为涉及民众消费习性及产业发展所需,转型本就不易一蹴可几。IEA就指出,尽管再生能源需求持续看涨,但化石燃料需求短期内并未因此显著消退。譬如石油,近年电动车兴起虽有降低需求,但还是难以完全抵销如石化、航运等业别的庞大使用量,故IEA预估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仍会继续攀升。
■注资不足且分布不均 亟待公私部门协作
能源转型过程中当然有必须跨越的障碍,像是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专业劳力、跨国合作、资金筹措等,其中特别针对筹资问题,两大能源组织更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看法与建言。IRENA就曾估计能源转型想达标,每年大约得再注资1.55兆美元,但2023全年投资只有5,700亿美元,相较于化石燃料2022年时仍获逾1.3兆美元补助,对照之下更凸显出扩大再生能源投融资规模之急迫性。
为此,IEA疾声呼吁尽速扩大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并强调政府共同参与,有计划地整合运用公私部门资金之必要。这跟国际间热议的混合金融模式恰恰不谋而合,亦即由政府直接出资或分摊部分风险,借此催化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再生能源。此外,IEA也提醒资金分布不均,将拖累能源转型进度,一方面是流入新兴及开发中经济体的资金尚嫌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过度集中太阳光电,恐阻碍其他新兴再生能源之发展。
要引导资金加速流向再生能源,其实关键不外乎明确且稳定的政策导引,以及适当的风险分散机制,实际上这也是台湾过去几年来,吸引国内金融机构投融资再生能源之主因。鉴于我国产业结构系以电子为主,而电子业碳排近八成来自于电力,是以再生能源实为台湾落实2050净零目标的最核心课题。
对此,我国早已确立能源转型目标,配合如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信用保证制度的助攻,如今至少在光电与风电领域,皆可看到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对于协助3倍达标应当能发挥一定的效益。
只不过如地热、海洋能等新兴能源,由于风险偏高,不一定可获得金融业者青睐。以深层地热开发为例,囿于前期探勘阶段不确定性较大,我国金融机构向来采较保守态度。对此,经济部透过《地热能发电示范奖励办法》,补助地热井钻探及地表调查之部分费用,不仅能适度分摊开发商钻探风险,也让国内金融业可更具体地掌握地底热源状况,有助于投融资评估及决策。而近来的确已有愈来愈多银行,开始评估地热专案甚或尝试承作,对台湾能源转型不啻一项正面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