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法官判太重」說法惹議 遭疑:不就是法官判太輕才引入?

国民法官法新制施行1年,去年全国各地院国民法官案总收件数为108件,审结16件,针对有民间团体称「辩护量能不足」、「量刑过重」,司法院表示研拟策进方案。但当初引进国民法官,就是因为司法信赖度偏低、民众质疑「判太轻」,才由国民参与审判,现在是否又要被民间团体「牵着鼻子走?」司法院澄清「是议题而不是问题」。

司法院今举行例行记者会,刑事厅厅长李釱任指出,2023年各地院国民法官案总收案件数为108件,以台中地院14件最多、新北地院13件次之,共审结16件;案件类型以普通杀人罪43案最多、公共危险致死罪33案次之;判决刑度从有期徒刑4年5月(酒驾致死、肇事逃逸)至无期徒刑(杀人)不等。

从国民法官、备位国民法官男女比例来看,则呈常态分布,与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例相当,遍及各种职业、年龄层。其中职业别分布最多为「技术、佐(助)理人员及事务人员」、其次为「专业人员」及「服务、销售及劳力人员」;年龄别分布最多为40至49岁,其次为30至39岁;学历以具大专院校学历者最多,占近6成,具高中职学历、研究所以上学历,各占20%、18.67%。

李釱任表示,新制施行后,有部分团体反应「辩护量能不足」和「量刑倾向改变」,司法院也研拟策进方案,将充分运用、提升法院公设、约聘辩护人及法律扶助资源,保障被告权益;另外也陆续开发量刑资讯系统等工具,将国民法官法庭量刑倾向列为长期观测重点,协助妥适量刑。

去年7月21日,全国第一起国民法官案宣判,杀夫的季姓妇人被处7年2月徒刑,有人拿1993年的邓如雯杀夫案来比拟,称邓女仅被判3年,质疑国民法官判决过重。但没有案件的背景因子完全一样,当初司法院引入国民法官法目的就是要让判决符合国民法感情,为何国民法官的第一起判决就被「嫌重」?况且季姓妇人还没有继续上诉,司法院要「研拟策进方向」,遭质疑是有特定团体「下指导棋」。

另外,司法院针对量刑,也表示要持续开发精进量刑工具以提升量刑透明、公正及合理可预测性,但在记者会上也被质疑「资料库的数据是原本的吗?」以往法院为人诟病「轻判」,现在司法院却要提供「量刑工具」,是否将限缩国民法官审判,引发议论。李釱任表示量刑工具没有拘束性,也没定锚效应,另指观察日本裁判员制度,则出现明显的「轻刑化」现象。

针对辩护能量部分,司法院将调整扶助律师制度,提高办理国民法官案件酬金、促进基金会调整组织制度。另外在法院约聘辩护人配套计划部分,将增加员额、增加以国民法官案件为核心业务的规定并调整薪酬。

司法院刑事厅厅长李釱任(左)和新闻及法治宣导处处长陈婷玉说明国民法官法施行1周年情形。记者王宏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