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植礁造林」 陆在南海种10万平方公尺珊瑚
▲黄晖与团队在海底种珊瑚。(图/翻摄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同)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生态学科组组长黄晖已从事珊瑚研究约20年,为了拯救因气候变迁而大量死亡的珊瑚,她正带领团队在中国大陆南海建立大范围的珊瑚底播试验区和示范区,目前已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10万平方公尺的珊瑚,断枝存活率达75%。
珊瑚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或海洋生命发动机,珊瑚礁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这也使得珊瑚礁成为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约有5亿人依赖珊瑚礁生态系统生活。
黄晖表示,珊瑚礁对全球气候变化敲响了警钟,目前,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珊瑚礁严重退化,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线辐照增加、破坏性渔业和海上工程骚扰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学家预言珊瑚将在50年内从地球消失,引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崩溃。
黄晖从2009年开始带领团队尝试到海底去小面积繁殖和培育珊瑚,经过多次失败,他们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培育方法。她表示,海底种植珊瑚的过程类似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同时要选择先种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强的品种。
珊瑚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为了获取珊瑚受精卵,每到排卵的时期,研究人员就会到海底连续多日蹲守。目前研究团队已对十多种珊瑚开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从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体的珊瑚增殖技术。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也利用珊瑚的无性繁殖展开人工培育,他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经过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他们在海底钉上架子,上面吊绳,再把珊瑚绑在绳上,形成珊瑚树,或是拉起网做成浮床,把珊瑚种在浮床上。
黄晖表示,她的团队把中国所有的珊瑚礁都调查过,甚至是多次调查,修正和记录了很多新的种类。他们统计出,中国有近300种珊瑚,「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所以不仅仅要种珊瑚,还要培育整个生态系统中海藻、海草、贝类等其他生物,让它们和谐共生。 」黄晖说。
目前,黄晖团队已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公尺的珊瑚,2016年底珊瑚断枝存活率约75%。珊瑚礁生长缓慢,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约能长十公分,有的品种一年不到一公分,要想种出大面积的海底森林,恐怕还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黄晖指出,在寻找珊瑚生态系恢复方法的同时,应多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消除导致珊瑚退化的因素,减少对珊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