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光棘冠海胆」 现踪垦丁珊瑚礁

光棘海胆夜行生物,晚上会攀附在礁岩表面活动觅食。(图/科博馆授权《ETtoday东森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方中心/屏东报导

「要找珍奇海洋生物不必出国,在垦丁就有!」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光棘冠海胆」现踪垦丁,为台湾稀有罕见的生物又添一例。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指出,最近在垦丁海域发现罕见光棘冠海胆行踪,让垦丁海域发现的海胆种类增加到24种。

科博馆生物学黄兴博士,2月下旬在垦丁核三厂出水口附近海域进行潜水调查时,发现一只未曾见过的海胆,他直觉认为必然是台湾纪录的种类,于是将标本采集上岸,并通知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得到主管单位的许可后带回科博馆鉴定。经科馆长研究海胆的生物学组研究人员李坤瑄鉴定,证实这是台湾新纪录的属种「光棘冠海胆」。

科博馆表示,光棘冠海胆的分布虽然广泛纪录于西太平洋的沿海与海洋性岛屿上,但却相当罕见,台湾海域更是第一次发现它的踪迹。此次黄兴倬博士除了采集了完整活体标本,并拍摄到光棘冠海胆的生态照片影片,对于了解此种罕见海胆的习性,有很大的帮助。

光棘冠海胆和俗称「魔鬼海胆」的刺冠海胆同属于「冠海胆科」。但是和一身漆黑、全身长满又尖又长毒刺的魔鬼海胆不同,红褐色的光棘冠海胆体壳直径约3公分左右,属于小型海胆,最大的特色是身上有一种长度超过6公分、细如毛发却富有弹性棘刺;另外还有一种约略3公分长,较为硬直的短刺,可能带有毒腺

模样令人生畏的魔鬼海胆—刺冠海胆,是光棘冠海胆的近亲。(图/科博馆授权《ETtoday东森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根据外国文献记载,光棘冠海胆为夜行性的海胆,白天栖息在珊瑚礁缝隙的背面,夜晚会攀附在珊瑚礁岩上。经野外观察,光棘冠海胆会利用口面的短棘在海底快速爬行,移动速度可达每秒3公分,可以算是海胆一族中的「飞毛腿」。

垦丁珊瑚礁的生态多样性,举世知名。近年国内海底摄影风气盛行,许多潜水客于台湾各地的珊瑚礁潜点,纪录到相当多种过去以为只有国外才看得到的珊瑚礁区珍稀生物,也在无形中带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风气。这些珍稀海底娇客现形,不但代表垦丁海域生态仍然丰藏着活跃生机,也鼓励着民众加入保护台湾海洋行列

▼光棘冠海胆和其他海胆的最大不同,是它长而柔软有弹性的棘刺。(图/科博馆授权《ETtoday东森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光棘冠海胆小档案

光棘冠海胆Lissodiadema lorioli属于冠海胆科,成体的体壳直径一般在3公分左右,体高约1.3公分左右。本种的体色为红褐色,细长的棘刺则为带有光泽黄褐色,活体的反口面中央有一颗明显的灰褐色乳突凸出体外,是牠的肛门所在。

这一属的海胆目前全世界仅有两种;光棘冠海胆目前在印尼安汶岛澳洲大堡礁关岛琉球群岛水深50公尺以内的珊瑚礁海域都被纪录过。此次在垦丁核三厂出水口发现的标本,为台湾海域的新纪录,也将垦丁海域发现的海胆种类,推增至2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