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鱿鱼丝」终于报平安!65天洄游3572KM 解开生态之谜

玳瑁龟「鱿鱼丝」捎来平安悠游大海讯息,也见证了台湾海洋野生动物保育的努力与成果!(图/林务局提供,下同)

宠物小组/综合报导

台湾的海龟研究向前迈进!台湾海洋大学团队救援的海龟「鱿鱼丝」65天终于捎来平安消息,得知牠洄游了3,572公里。团队研究出2重点,一是与绿蠵龟相比,玳瑁的洄游路径长得多;二是玳瑁的主要觅食区极可能为热带珊瑚礁海域,因此珊瑚礁生态与玳瑁的族群量息息相关。

当时鱿鱼丝背甲装载海洋大学程一骏教授装置卫星发报器,寄望牠能传回神秘的玳瑁洄游路径及生态资料。经过65天的追踪,鱿鱼丝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回传最后的卫星讯号,了解牠现身菲律宾吕宋岛萨玛岛周遭海域,目前共计洄游了3,572公里。

▲鱿鱼丝6月1日位置图

林务局表示,这是台湾另一次成功治愈伤病玳瑁的野放及追踪纪录,对解开玳瑁生态之谜有极大助益;而鱿鱼丝捎来平安悠游大海的讯息,也见证了台湾在海洋野生动物保育的努力与成果!

鱿鱼丝106年12月4日被宜兰南方澳渔民所发现,通报后,由海洋大学海龟救援团队救起,评估后送台湾大学附设动物医院诊疗。在挂号时,有团队成员正在吃鱿鱼丝,便将牠取名「鱿鱼丝」。经兽医诊断发现,鱿鱼丝胃内有少量的人造物像是渔线,并呈现脱水、虚弱及消瘦状况,白血球和肾指数高,评估有感染情形。

▲鱿鱼丝刚被救治时的照片,背上还有藤壶

海洋大学海龟救援团队接手照护,渐步排除消化道内的沙泥异物后,鱿鱼丝终于逐渐恢复健康。经过4个月漫长细心照顾,团队今年(107)3月29日来到宜兰县外澳沙滩进行野放,也在牠身上系好卫星发报器,大家看着鱿鱼丝朝着龟山岛方向,奋力泳向牠久违的大洋

经过65天的海域旅程,鱿鱼丝到达介于菲律宾南吕宋岛的巴瑟罗纳市及萨玛岛(Isla han Samar)之间的近海海域。这65天的洄游里,鱿鱼丝曾于4月10日到12日间造访日本石垣岛,经过两天的绕岛后,继续经由西太平洋向南游去,一路到菲律宾海域。

▲鱿鱼丝野放前装置人造卫星发报器。

程一骏教授指出,前(105)年野放的成年母玳瑁-阿飞,在宜兰野放后经由台湾海峡沿着大陆棚洄游了5,467公里,抵达印尼的卡里马塔海峡「勿里洞岛」;而这次鱿鱼丝则在大洋区往南,洄游了3,572公里,以卫星轨迹资料分析,该区域应该为其觅食栖地。先后两只玳瑁,共同揭开不为人知的「长距离洄游」及「依赖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生态习性,而其洄游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1公里,泳速及洄游距离都比绿蠵龟快且远,也可发现牠们与绿蠵龟觅食海藻的生态习性十分不同。而阿飞和鱿鱼丝差异极大的洄游路径,则需要更多研究资料累积,才能进一步探讨。

林务局指出,由于寒、暖流在台湾本岛东西两侧交汇孕育出丰富海洋生态,全球海龟共2科6属7种,在台湾海域就能见到绿蠵龟、赤蠵龟、玳瑁、榄蠵龟及革龟5种,是海龟的重要栖息海域。其中玳瑁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到亚热带海洋,但因其背甲花纹美丽,自古便常被当作珍贵的装饰品而广遭猎捕,族群量在全球数都极低,存续受到很大威胁。此外,因部分渔业混获及船只撞击等伤害,为海龟族群生存最大压力,而气候变迁、海洋暖化、酸化、污染及海洋塑胶垃圾等,也造成严重的危害。

林务局呼吁,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孕育海洋生物重要的环境,却因为人类丢弃塑胶垃圾、弃置渔网轻率行为,导致海洋生物误食或遭缠绕伤亡,已是鲸豚、海龟搁浅的主因之一,亟需大家一起关注,更从自己垃圾减量、不乱丢做起,携手守护台湾珍贵的海洋生态。

更多精彩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