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强劲食物多 50种海蛞蝓汇集垦丁繁殖

地方中心/屏东综合

屏东垦丁海底一片小小的珊瑚礁,在短短两个星期内,被爱海专业潜水人,发现并记录了超过50种海蛞蝓,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表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宝库的美名当之无愧。

卡尔森盘海蛞蝓。(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科博馆生物学博士黄兴倬表示,上周与中华民国水中摄影协会理事长永春赴垦丁进行海域生态调查时,在后湾海域水深15至20公尺处,观察到超过20种的海蛞蝓,他表示连同水中摄影协会这两周的调查纪录,共计发现50种以上。

相模多角海蛞蝓。(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黄兴倬表示,台湾本来就是海蛞蝓多样性的「热点」,曾经发现许多的种类,但是在同时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种类的海蛞蝓,即使放眼全世界也属于难得的现象

烟囱盘海蛞蝓。(图/国立科学博物馆)

黄兴倬透露,后湾附近是射寮溪的出海口河水带来的营养盐加上强劲的海流,让许多依赖水流带来养分的生物蓬勃生长,而这些生物正是许多海蛞蝓的食物来源,海蛞蝓被丰富的食物吸引而来,渴望找寻同类好进行繁殖的海蛞蝓更追随着其他同类的气味,汇集在这块小小的海域。

装饰多角海蛞蝓。(图/国立科学博物馆)

黄兴倬指出,海蛞蝓体型大小随种类差异很大,体长从数公厘到2、30公分都有珊瑚礁的海蛞蝓属于小型生物,体长最大不过7、8公分,许多种类的大小 更是不到1公分,但体色斑纹艳丽多彩,极富变化,这次发现的海蛞蝓大多属于小型生物,体长最大不过7、8公分,许多种类的大小更是不到1公分。

黄兴倬表示,在海底搜寻这种小小娇客,极度耗费眼力心神,但是一旦发现了一只美丽的海蛞蝓,潜水人都用「捡到宝」来形容当下的心情国外专家也以 「海底的珠宝」(Undersea Jewels) 称之,这种海蛞蝓群集的地点,是研究海蛞蝓生态最理想的环境,日后更可能发现新种的海蛞蝓。

黄兴倬指出,每年三、四月开始气候转暖,许多海洋生物便开始频繁活动,为繁殖季作准备。后湾海域由于海流强劲,潮汐季风也常令海岸波浪汹涌,并非休闲潜水的理想地点。

黄兴倬说,该海域为邻近河流出海口,水中能见度经常不到5公尺,若不是没有丰富的潜水经验并有熟悉当地海况的向导带领,并不建议贸然自行前往,目前科学界对于海蛞蝓的生态尚有许多不明了之处,而且牠们食性特殊且专一,许多种类体内也具毒性,几乎无法人工饲养复杂。

黄兴倬与蔡永春呼吁,在海底见到蛞蝓们只要用眼睛和相机留下影像记录,千万不可贸然捕捉或是带回饲养,一则破坏自然生态,一则不明了其习性而养在水族箱中,只会快速死亡,徒然牺牲一条生命,而且其毒性还可能污染水族箱,导致其他物种死亡。

「让海蛞蝓在海中自由生活,如此才能显出牠们各自的美丽。」黄兴倬表示,这次的发现,再度证明台湾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只要尽力保护海洋,使其不受到太多人为压力,这些缤纷精彩的生命,就是留给后代子孙最美好的资产。

镶边多彩海蛞蝓。(图/国立科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