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从脱钩到去风险化,是美国的策略调整还是实际变化?(蔡鎤铭)

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大演说吁美中负责管理竞争是去风险非脱钩。(资料照/达志影像)

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美国一直被视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其政策和举措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美国对中政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特别是,关于美国从「脱钩「(Decoupling)到」去风险化「(De-risking)的策略调整引发了各方的热议。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真正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或者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策略调整,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全球影响。

从脱钩到去风险化:策略调整的背景

「脱钩」一词最早在美国政界兴起,特别是在川普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包括加强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和技术封锁。这被视为一种政治手段,旨在压制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影响力扩张。然而,这一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复杂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切。

「去风险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脱钩」策略的一种新表述。它强调降低风险,而不是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此概念首次由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她在2023年3月底阐述对中政策时首次提出了对中「去风险化」的概念。她表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此后,美国政府也频繁使用「去风险」的论调,宣称美国正在寻求「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策略调整还是实际变化?

面对这一策略调整,一个关键问题出现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真正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还是只是表面上的策略调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这一变化。

首先,从言辞上看,「去风险化」似乎是一种更为圆滑的措辞。谁不喜欢降低风险呢?这只是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来思考需要采取的措施。然而,正如一位外交部官员所指出的,「去风险」只是一种话术,本质上仍然意味着美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实施技术封锁,以实现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目标。因此,这种策略调整更像是一种表面的改变,而非实质性的变化。

其次,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去风险」的三个「关键」领域是:关键物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这些领域和技术的选择可能会影响策略的实际效果。例如,在稀土资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关键领域,美国可能会继续采取措施,试图在这些领域对中国进行「去风险化」。这表明美国仍然将关注一些关键领域,试图削弱中国的能力。

第三,实际行动也是评估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尽管美国政府提出「去风险」的口号,但一些美国企业和高管纷纷访中,表达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这似乎与政府的政策立场相矛盾,暗示着美国内部的分歧。这也引发了质疑,即政府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去风险」策略。

全球影响

无论「去风险」是策略调整还是实际变化,它都可能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这种策略调整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或不稳定。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畅通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其次,「去风险」策略可能导致全球分裂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影响了国际合作和多边制度,「去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紧张局势。此外,美国的盟国也将受到这种策略的牵连,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将增加地区和全球稳定的不确定性。

最后,「去风险」策略可能使全球市场变得更加不确定。不确定性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产生疑虑,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波动。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都构成风险,因为市场的不稳定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结论

「从脱钩到去风险化」的策略调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中国和美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一变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策略调整,但它是否代表了美国对中国的实质性态度变化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这一策略调整可能对供应链、地缘政治和全球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去风险」是一个相对新的措辞,但我们需要继续密切关注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动,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策略的影响和后果。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应对这一策略,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全球稳定。只有通过对话和合作,才有可能解决全球面临的复杂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和和平发展。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