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两岸统合各自解读 关键在交集(赖荣伟)

图为前副总统吕秀莲举办「新女性 Her-Story 50周年巡回展」的画面。(本报资料照片)

前副总统吕秀莲日前参观「HER-Story新女性50年」特展时再度抛出「两岸统合」取代「两岸统一」。她强调「一个中国」改成「一个中华」概念,两岸不是「统一」,而是「两岸统合」,如同欧盟、拉丁美洲共同体或东南亚国协,可以统合形成「中华邦联」。前总统陈水扁当天也到场同框。

其实,陈吕两位当年执政第一任时早丢出「政治统合」,现任总统蔡英文当时也是大陆委员会主委。蔡英文当时解释过相似的话,统合并非就是统一。当时民进党政府在抛出被外界视为较为「善意」的论述时,也强调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一个中国」原本并不是问题。这也是当时民进党政府较为接近「九二共识」的正面回应。可惜的是,陈吕两位的两岸政绩给外界留下的鲜明回忆却是「一边一国」。

「统合」的提法以及举证欧盟,这么多年来,产官学的讨论不知几百回。问题是,就因「统合」这个词语意义丰富,两岸各界看待「统合」以及欧盟发展模式上也「各取所需」,彼此间是否有「交集」就待彼此的态度与诠释。

「统合」,可以是指一个「现在进行式」的「过程」,易言之,比交流更进一步,领域上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到政治。通常所谓的「由易至难」,指的是从人民的经济与社会交流开始,逐步往政治上去,换言之,一个领域「升级」到另一个领域去。事实上,光是经济这个领域,程度就不同,从自由贸易协议、关税同盟到如今欧盟这般的完全经济同盟。

这过程中,是政府来主导还是任由市场与社会顺其自然的发展,主导过程中各界菁英的角色又该如何?麻烦的是,欧盟模式也告诉我们,谈经济、谈贸易都没问题,但一旦涉及主权、外交,议题不仅敏感且走向会变得跟经济性议题不一样,换言之,成为统合的阻力。

但「统合」,也可以指涉一个最终的状态,这状态,很多人期待的是政治主权上的统一,但也可能仅是政治上的和平共处,比如有学者强调美国与加拿大两国就是一个安全的共同体,两国人民间的和平期待与相处已经是坚定的「日常」,以和平方式处理纠纷,战争难以想像。即使希望政治主权上的统一,状况也很多种,可以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国、强调地方自主的联邦国、邦联式的联邦、联邦式的邦联、邦联、国协等等。

换言之,统合与欧盟模式的讨论意义如此丰富,也不难想像两岸各界诠释与利用上「各取所需」,当中也各有自身的权力、利益与资源的算计。近年来,大陆政府与民间也广泛讨论「融合」。只不过,各有解读,各有权谋,彼此是否有交集?交集后是否能够稳定化?说到底,最后还是回归两岸双方各界的态度上是否调整一下彼此的认同。

台湾与大陆若真想让国际社会各方体会到是真正的好朋友,想证明can help the world,两岸彼此间的交往以及对内的治理情境,就是国际社会可以接受到的资讯与回馈。两岸彼此在争议性的议题上可以善意对话与合作,双方有冲突时可以避免暴力解决,双方有麻烦时可以互相援助;除此,两岸的政府与社会都可以善待内部不同的族群,包括外籍移民,也包括在台湾的大陆人民与在大陆的台湾人,政府与社会在面对公共事务上均充满着权力与责任共享的精神。倘若如此,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还怕不可得吗?(作者为龙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